西藏那曲地区尼玛县因地制宜实施“万亩千畜”工程,推动精准扶贫。图为万亩人工种草基地不远处的5000只绒山羊养殖基地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中。 新华社发
江西赣州章贡区将居家养老列为民生改革重点。图为三康庙社区护工肖政桃(右)陪着88岁老人赵变灯聊天。 新华社发
【专家视角】
民心所向,政之所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我国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空前提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对社会建设进行了系统论述。认真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同志的谆谆告诫,也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关系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的切实体现,更是我们工作的基本遵循。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激励起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凝聚起亿万人民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智慧和力量,投身伟大实践并取得辉煌成就。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不懈追求。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以人民为中心融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凝聚了人心,坚定了信心。
人民的获得感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试金石。十九大报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人民主体观不仅彰显于党的宗旨、党的工作实践,还体现为它是检验党的一切工作的标尺。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党和政府为群众服务是否真心,决心是否到位,一切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都要由人民来检验。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的要义。
坚持问题导向,百姓的小事就是国家的大事,努力破解民生难题。“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厘清哪些才是广大人民的真正利益和根本利益,确认执政党维护的利益与人民的期待是否一致,是破除民生难题的前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深入基层调研,听取改革之声、了解地方民情,找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把握改革方向。正是立足民生期望与民生现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认识和把握经济新常态下的民生问题,从战略高度提出一系列科学思想和理论,在宏观层面和操作层面作出规划和部署,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惠民举措落地实施,完满交上举世瞩目的民生发展“中国答卷”。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破解每一个民生问题都是世界性难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破解民生难题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一系列惠民举措,补短板、兜底线、出实招,为老百姓织密民生福祉的保障网,在民生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加快缩小,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精准发力抓好就业创业工作;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重要位置,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多支柱、全覆盖、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准确把握住房的居住属性,多策并举,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坚持社会政策要托底,着力保障基本民生,有效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完善。
反腐倡廉维护人民权益,全面增进民生福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老虎”“苍蝇”一起打,严肃查办了一批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案要案;围绕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紧紧盯住重点领域危害民生民利的贪污贿赂现象,部署开展了查办损害群众利益腐败案件、整治扶贫领域职务犯罪等一系列专项工作,范围涵盖保障民生民利的各个方面。党中央一系列重拳出击,回应了百姓热烈期待、维护了群众切身利益、彰显了社会公平正义,赢得了党心民心。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
推进社会治理理念转变,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现代社会治理新形态。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再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我们党对社会治理的认识不断深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这是对现实变化和时代特征的精准把握,凸显了为民情怀和依法治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要求,进一步丰富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内容,反映了我们党社会治理理论日益走向成熟。社会治理理念不断发展,始终不变的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社会治理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创新体制机制,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引领,以基层基础建设为支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平安中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精准设计构建新型社会治理格局的体制机制。切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仅要把社会治理理念写在文件中,而且要把社会治理行动落实到工作中。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要通过多项举措,切实提高社会治理和服务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加强社会各种力量的合作协调”。从机制形成上,建立社会治理的矛盾化解机制、力量协同机制、成效评价机制等管用长效的实践机制,切实防止治理机制封闭化和规则碎片化。构建起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多元、开放、协调的社会治理机制逐步形成,相应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备和治理水平的显著提高,为平安中国建设奠定了制度保障。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书写人类反贫困的新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十九大报告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书写人类反贫困的新奇迹,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
把脱贫攻坚上升到国家战略整体推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重中之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中央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全党全国要勠力同心,以非凡的意志和智慧,确保农村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精准施策,书写人类反贫困的新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五年来,党和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建立起了脱贫攻坚责任、政策、投入、动员、监督、考核六大体系,四梁八柱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制度保障。2013年至2016年,年均减贫1300多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至4.5%。回顾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将在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第一次系统性、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呼吁“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五年来,我们形成了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开发扶贫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基本经验;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成为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日内瓦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5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庄严登上发言席,代表全球140多个国家,就共同努力消除贫困发表联合声明。中国反贫困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有良好的政治愿景、科学的扶贫战略、适宜的政策措施,实现整体脱贫是完全可能的。中国的成功实践,对推进世界减贫事业具有启示作用,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只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人民群众真切体会到幸福生活、感受到党的温暖,进而切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才能使人民的切身利益同党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