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辉
开栏的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筹帷幄、总揽全局,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行了一系列新实践、新探索、新创造,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瞩目的新成就。即日起,本报理论版开设“新理念 新思想 新战略”栏目,集中刊登社会各界人士学习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的文化理论方面的体会和心得。要求每篇3000字以内,文风短实新,立论稳准精,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欢迎结合当下文化界一系列新实践、新探索、新创造和取得的新成就所发表的真知灼见。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都强调,文化建设要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增强人民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实际上,不增强精神力量,物质力量不会真正强大起来。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化建设要着力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可谓抓到了问题的根本和关键,是包括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在内的文化建设的重要指针。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首先要巩固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坚定共同理想信念。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这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两个重要支柱。我们说宣传思想工作是文化建设的尖兵和关键,就在于它担负着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职责。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坚定共同理想信念,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根本工程。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要始终坚持人民性,树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人民性就是从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实际利益出发去提升人民的精神力量,并引导人民看到自己的精神力量,自觉到自身的精神力量,从而由内而外地增强他们为自己开辟历史和前进方向的精神伟力。可以说,始终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历史、实践和价值主体地位,树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基础工程。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要大力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中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和共同理想信念,是人民精神力量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推动人们前进的内在动力。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我们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核心工程。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要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在其重要讲话中曾两次提到“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一次是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讲话,一次是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发表的讲话。前者是从要加大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的宣传力度的角度来谈的,后者是从“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的角度来谈的。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需要人民思想和情感有皈依,有根基,而祖国和历史正是这皈依和根基之所在。民族观、国家观可以归到祖国的维度,历史观、文化观可以归到历史的维度,在这两个维度上确立起正确的观念,培育起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祖国和历史的认同感、皈依感和自豪感。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关键工程。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要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还来自于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和长久以来所秉持的基本价值理念的自信和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起清醒的文化自觉与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工程。
与把文化力量表述为“综合国力的标志”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相比,“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这一命题有着更为强烈的针对性,是“综合国力的标志”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正向的整合与深化。“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都是比较中性的表述,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更突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力量的精神实质和本质特征;“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是外向型文化力量的表述,而“人民的精神力量”则更倾向于一种内向型文化力量,是文化力量的内功。对于文化建设而言,只有内功练好了,外在的功力才会更强,国际话语权才会有骨气、有底气、有生气。“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归宿与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深刻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关于“文化力量”的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新成果和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