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直面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对于我们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重大成就。
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意义何在?习近平同志作了深刻阐述。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在人类发展史上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中,曾发生过大量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事件,酿成了惨痛教训。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在对待自然问题上,恩格斯也曾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习近平同志总结历史经验,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深刻指出: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必须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但目前看,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经过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进入高强度频发阶段,我国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大,但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却在减弱,一些地方生态环境还在恶化。特别是有些地方,像重金属污染区,水被污染了,土壤被污染了,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老百姓的幸福感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强烈的不满情绪,那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甚至发展成为重大政治问题。
“这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习近平同志从这样的高度上强调生态建设问题,振聋发聩!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习近平同志尖锐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必须尽力补上生态文明建设这块短板。全党同志都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习近平同志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紧盯不放,抓紧、紧抓。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项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空前伟大的事业。现在全世界发达国家人口总额不到十三亿,十三亿多人口的中国实现了现代化,就会把这个人口数量提升一倍以上。如果我国现代化建设走美欧走过的老路,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消耗,那是难以为继的,是走不通的,我们必须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正是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上,站在对全人类生存环境高度负责的制高点上,习近平同志把生态文明建设看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看得很重,盯住不放,对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格外警惕。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就一些严重损害生态环境的事情作出批示,要求严肃查处。比如,分别就陕西延安削山造城、浙江杭州千岛湖临湖地带违规搞建设、秦岭北麓西安段圈地建别墅、新疆卡山自然保护区违规“瘦身”、腾格里沙漠污染、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和木里矿区破坏性开采、甘肃祁连山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事件作出重要批示。
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习近平同志强调:现在,我们已到了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时候了,也到了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的时候了。如果再不抓紧,任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不断产生,我们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是对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不负责任。我国生态环境矛盾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
二、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历史任务,首先要从转变发展观的高度上认识其革命性意义。习近平同志要求全党,必须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他围绕这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明确了我国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大思路。
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习近平同志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他强调,推进绿色发展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要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就是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问题,是我们直接面临的现实矛盾,是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必须解决的。有人说,发展不可避免会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发展要宁慢勿快,否则得不偿失;也有人说,为了摆脱贫困必须加快发展,付出一些生态环境代价也是难免的、必须的。这两种观点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对立起来了,都是不全面的。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提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担任总书记后,习近平同志又对“两山论”进行了更加深刻、系统的理论概括和阐释。他精辟指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说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从这一意义上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他还指出,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基础脆弱又相对贫困,要通过改革创新,探索一条生态脱贫的新路子,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他主动给各级领导干部去掉了增长速度的“紧箍咒”,提出必须扭转只要经济增长不顾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思路,扭转为了经济增长数字不顾一切、不计后果、最后得不偿失的做法,不能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对于一个地方而言,即使经济增速下去一点,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反过来,如果就是简单为了生产总值,但生态环境问题越演越烈,或者说面貌依旧,即便搞上去了,那也是另一种评价了。
强调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不是不要发展了,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习近平同志指出,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源头抓起,采取扎扎实实的举措,形成内生动力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引导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习近平同志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我们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必须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一手要坚定不移抓化解过剩产能,一手要大力发展低能耗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这两手都要坚定不移,下决心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习近平同志对于如何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进行了深刻思考和全面阐述。
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大的方面统筹谋划、搞好顶层设计,习近平同志强调:首先要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设计好。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习近平同志对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比如,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划定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等等。
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更加关注,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而我国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生态环境问题,有些已经影响甚至严重影响群众健康,社会反映十分强烈。
习近平同志强调: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着力推进颗粒物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好细颗粒物(PM2.5)、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不可,不然生态环境恶化的总态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习近平同志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从制度上来说,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作用。
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推广节能、节水用品和绿色环保家具、建材等,推广绿色低碳出行,鼓励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再生产品,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丽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如何推动国际社会携手合作,探索人类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维护生态安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呢?习近平同志阐述了中国主张。
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习近平同志强调:气候变化关乎全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采取及时有力行动。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凝聚力量,有效克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动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只有共商共建共享,才能保护好地球,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促进国际社会达成一个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提出公平、合理、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探索人类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
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国一直本着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中国政府已经将应对气候变化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中国已经向世界承诺将于二〇三〇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我们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还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多边合作机制,互助合作开展造林绿化,共同改善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生态挑战,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2015年底,巴黎大会成功通过《巴黎协定》,为二〇二〇年后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指明了方向,标志着合作共赢、公正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正在形成,具有历史性意义。习近平同志强调,《巴黎协定》符合全球发展大方向,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共同坚守,不能轻言放弃。这是我们对子孙后代必须担负的责任!国际社会应该以落实《巴黎协定》为契机,加倍努力,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为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全球生态安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在全党全国人民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大工作力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不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闻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