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周振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想、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凸显着历史主体的利益诉求。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准确判断世情、国情、党情变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于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定不移为实现奋斗目标不懈奋斗

2012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刚刚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明确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后,他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他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这些重要论述,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呼相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群众观,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价值追求。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对走出贫穷、过上好日子的向往。然而在封建社会,这个美好的向往只是彼岸的愿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站了出来,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砥砺前进,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过去许多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今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强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为实现人民生活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驰而不息奋斗的坚定决心和态度。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贯通了历史、现实和未来,承载着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党的奋斗目标高度统一,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如一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如一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主体地位。党的奋斗目标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高度的思想认同。只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实现奋斗目标而坚持不懈,我们就一定能从根本上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行。

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个不断提升的动态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回应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需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最大区别在于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风格要求也更高了。从实际看,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不仅表现为满足生存和提高生存质量的需求,还表现为满足自身全面发展的需求;不仅表现为不同阶层和群体需求的多层次,还表现为同一群体对不同层次物质产品和文化精神产品的需求。因此,我们要重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努力生产高质量、高水平的优质产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必须高度关注和做好民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党和政府工作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五年来,经济下行压力下各项民生指标逆势上扬,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不断增加,生活不断改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抓住劳动就业、技能培训、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卫生等问题,关注一线职工、农民工、困难职工等群体,完善制度,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这一要求,紧紧抓住了人民群众根本的期盼和利益诉求。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求,就要及时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解除他们的忧患,确保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

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汇聚起实现伟大梦想的磅礴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人民饱经沧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追寻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人民是寻梦筑梦的认识主体;中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梦想的追求,历经苦难与辉煌,绘就了波澜壮阔的追梦画卷,人民是追梦的实践主体、圆梦的力量主体。实践证明,只要调动起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紧密团结,万众一心,就能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最根本的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号召力来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断为人民造福。正因为党确立的每个奋斗目标都能反映人民群众的向往和愿景,所以才能够唤起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为实现自身利益和争取更大利益而奋斗。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质就是牢牢把握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这样才能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为实现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人民群众在不断实现自身利益的奋斗中,更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强国富民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更加自觉地增强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在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会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全面依法治国,强调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关键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坚持抓常、抓细、抓长,使党的作风全面好起来,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深化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起磅礴力量。

(作者系省社科院教授)

上一篇:从历史经验看科学判断形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7·26”重要讲话精神)
下一篇: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7·26”重要讲话精神)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