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重在建设贵在创新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重要讲话精神
作者:刘湘溶(湖南师范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教授)
“发展是硬道理。”践行这一要求,至少需要回答两个问题。问题一:为何说发展是硬道理?因为尽管发展并非包医百病的良方,但不发展定会使我们百难缠身;尽管发展亦会带来问题,但不发展带来的问题会更多、更大,且发展带来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去解决,国际国内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均证明了这一点。问题二:作为硬道理的发展是什么样的发展?作为硬道理的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这是各项社会事业进步、保障人民生活的基础,因而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否则便会犯颠覆性的错误;更重要的是,作为硬道理的发展,在今天、在今后只能是绿色发展,而实现绿色发展的前提是转变发展方式,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重在建设,贵在创新。从党的十八大报告专章论及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论断;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再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轨道;再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再到十八届六中全会开启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保证;再到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丰硕、意义深远。
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内涵及二者的关联
绿色发展方式是与传统发展方式相区别的发展方式。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传统发展方式的典型代表,它以“三高一低”为基本特征,必然导致资源高耗与浪费,必然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是难以为继的,不符合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
绿色发展方式是既把发展视为硬道理,又把绿色视为硬要求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绿色硬要求主要有三:一是节约资源,二是保护环境,三是自然恢复。脱离发展的绿色要求是空洞的、抽象的,没有出路与前途;脱离绿色要求的发展是盲目的、畸形的、不可持续的。为使绿色要求硬起来,就必须以抓铁留痕、壮士断腕的意志与决心,坚定不移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与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就必须加快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约束和激励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就必须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就必须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抓住“关键少数”,与绩效考核评价挂钩,一旦失职,带来严重后果的,一票否决,终身追究。
应当承认,发展硬道理与绿色硬要求,或者说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客观存在的矛盾,正确处理这对矛盾要以习近平同志的“两山论”为遵循。“两山论”讲了三个命题:“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个命题乃一有机整体,站在哲学的高度,结合世情与国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命题一告诉我们,中国乃至广大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发展与环境保护双重挑战,万不可顾此失彼,要学会统筹兼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追求双赢。命题二告诉我们,在某些特定时空情境下,当发展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必须从中做出选择时,我们哪怕放慢些发展的速度,也不能干寅吃卯粮等遗祸子孙的事情。命题三告诉我们,不要把发展与环境保护绝对对立起来,二者应当统一,也是可以统一的。第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环境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而良好的自然生态,正是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必要保障,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伟大复兴之中国,不仅应当是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民主法治的中国、安康和谐的中国,还应当是一个美丽的中国,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绿色发展方式是与绿色生活方式双向互动的发展方式。离开了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就不可能有绿色发展方式的形成,反之亦然。因而,我们要用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绿色生活方式,用绿色生活方式牵引绿色发展方式。
生活方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活动方式的总和,狭义则指消费方式。消费方式是消费者与消费资料相结合,以满足消费需求的方法与形式。鉴于消费与生产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现代,以享乐性消费、一次性消费、炫耀性消费、趋前性消费等为表现的不合理消费方式对生产的刺激与拉动,成为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这已是学界共识。因而,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消费方式势在必行。
每一个公民,作为消费者都应养成俭朴的消费习惯,崇尚健康的消费风尚,践行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行为,使我们的消费方式合度、合宜、合道,从而最终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良性互动的局面。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此,我们要解决好如下认识问题:其一,关于发展理念的重要性。理念属于意识范畴。人的行为总是受理念支配的,理念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同,行为也就不同,发展理念亦如此。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发展理念决定发展的性质和前景,只有先进的发展理念才能为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价值信念,从而保证发展性质的正确和前景的光明。其二,关于为何把创新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这是因为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没有变,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它最重要,而发展理念的创新对其发展最重要。新发展理念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发展理念创新的产物,由它们来指导发展,必使中国的发展焕发勃勃生机。其三,关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绿色发展理念内涵丰富,包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等组成部分,应做全面把握。其四,关于绿色发展理念与其他四大发展理念的不可分割性。绿色发展理念与其他四大发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例如中国的发展要想绿意盎然便离不开创新,除理念创新外,还需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既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又要贯彻其他四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少了任何一个都不行。
为什么说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这里我们不能不正视与反思一种现象——理念先进而实践滞后,甚至严重滞后的现象。事实上,早在1983年,我国便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早在1994年,我们便出台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国家战略。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一直是以GDP论英雄,一直干着宁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先污染、后治理或先污染、不治理的事情,结果,西方国家100多年分阶段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几十年内在我国集中式爆发,致使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加剧,致使资源环境约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瓶颈,成为一种新的国情。上述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样的,其中之一便是先进的理念没有找到一条通向现实的有效途径。而今,这条途径找到了,那就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思想来源于实践又要指导实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次思想向实践的飞跃,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旦形成,理念的精神力量必定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只有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地位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所谓“一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所谓“五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基本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同时又要生态良好。作为“五位”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均有各自特殊的建设任务、要求和规律,然而尽管如此,它们都应指向一个共同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之所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一方面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化解生态危机严峻形势,摆脱资源环境约束这一发展短板、瓶颈的应对之策;另一方面是因为生态文明是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达成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的价值诉求。把生态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地位,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他四大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并非是游离于其他四大建设之外、之上的东西,而只能由其他四大建设去体现、承载和落实;要用生态文明建设去统摄其他四大建设,作为它们的主线、基调和原则。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切呢?根本性的举措就是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五大建设都责无旁贷,都应该且都可以有所作为。唯有如此,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层面上才能真正实现由被动抑负到主动增益,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代内关怀与代际关怀、人际和睦与天人和谐并举,才能真正实现从上到下、从政府到企业到公众的广泛而自觉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