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按:习近平主席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国际外交的演讲中展示出勇于担当的大国领袖风范、包容互鉴的文明气度和追昔抚今的文化底蕴。习近平主席在一个国家发表演讲时,通常会阐释该国家与中国在文化上的融通之处、讲述两国的人文交流历史、引用该国文化名人的名言阐释外交理念,很好地拉近了两国的距离,汇聚了两国的感情,凝聚了两国共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讲述中国文化故事,展示文化自信的吧!
一、阐释中外文化的融通之处
俄罗斯有句谚语:“大船必能远航。”中国有句古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相信,在两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下,中俄关系一定能够继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更好造福两国人民,更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
法国有一句谚语:“一点又一点,小鸟筑成巢。”中国也有一句古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法友谊是两国人民辛勤耕耘的结果。借此机会,我要向这些为中法友好事业默默奉献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2014年3月27日,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有句谚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美国诗人摩尔说:“胜利不会向我走来,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一种使命和责任。
——2014年7月9日,习近平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致辞
蒙古国有“邻里心灵相通,命运与共”的谚语。中国人讲“好邻居金不换。”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我们把这当作宝贵财富。
——2014年8月22日,在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发表题为《守望相助,共创中蒙关系发展新时代》的重要演讲
中国人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毛利族谚语说:“你我篮子在一起,大家生活更美好。”让我们携手合作,谱写中新关系发展新篇章,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2014年11月20日,在惠灵顿同新西兰总理约翰·基举行会谈
非洲有句谚语,“一根原木盖不起一幢房屋”。中国也有句古话,“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亚非国家加强互利合作,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积极效应。
——2015年4月22日,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并发表题为《弘扬万隆精神 推进合作共赢》的重要讲话
中国人常说,“患难见真情”。柬埔寨谚语说,“只有在患难中,才能识别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中国人民和柬埔寨人民重情守诺、坦诚相待,中柬友好已经深深扎根于两国人民心中。
——2016年10月12日,在柬埔寨《柬埔寨之光》报发表题为《做肝胆相照的好邻居、真朋友》的署名文章
“学习笔记”注: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积淀下来的养分,文化上的相通互融往往能迅速拉近两国之间的距离。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不是绝对的。习近平主席在外交讲话中,常常精妙地阐释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相通互融点,把中国和外国相融通的经典名句、诗词、谚语放在一起,表达两国共同的情感体验和利益诉求,这既是文化自信,更是外交智慧。
二、讲述人文交流历史
中俄两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人文交流对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子、老子等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俄罗斯人民所熟悉。中国老一辈革命家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我们这一代人也读了很多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作品。
——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
满载着两国商品和旅客的船队往来其间,互通有无,传递情谊。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对来自爪哇的奇珍异宝有着形象描述,而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则陈列了大量中国古代瓷器,这是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动例证,是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真实诠释。
——2013年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
历史上,中华文化曾经成为法国社会的时尚,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尔赛宫的装饰中都能找到中华文化元素。同样,法国作家和艺术家的传世之作也深受广大中国读者喜爱。50年来,中法两国和两国人民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彼此信任,为两国关系走稳走远打下了重要基础。
——2014年3月27日,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早在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就在我们两个古老文明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中国汉代使节张骞、东晋高僧法显、唐代高僧玄奘的足迹都曾经到过这里。巴基斯坦认为“诚信比财富更有用”,中国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两国传统文化理念契合相通。
——2015年4月21日,在巴基斯坦议会发表题为《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 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的重要演讲
早在400多年前,中秘人民就跨越大洋,拉开了双方交往的序幕。多年来,旅居秘鲁的华侨华人同秘鲁人民一道,同甘共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30年前成立的“中华通惠总局”,为促进中秘关系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6年11月21日,在秘鲁国会发表题为《同舟共济、扬帆远航,共创中拉关系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
“学习笔记”注:习近平主席在外交讲话中,经常回顾与一个国家的人文交往的历史佳话,来畅叙昨日友谊,表达今日善意,憧憬美好明天。我们从历史中走来,在不断回望中走向未来。未来有诸多不确定性,但人文交往的历史会在双方心中沉淀下来,为携手开创未来奠定历史文化的基础。我们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我们的文化是开放的,与很多国家都有着持续不断的人文交往,一些留下来的人文交流印记诉说着我国与其他国家交好的过往,这是我们发展与其他国家友谊的宝贵财富。
三、借用外国名言阐释外交理念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写到:“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
——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
历史将证明,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2014年3月27日,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安全应该是普遍的。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否则,就会像哈萨克斯坦谚语说的那样:“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
——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
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这些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
——2015年3月28日,在海南博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学习笔记”注:在一个国家的演讲中,如果能用到该国历史文化名人的名言,无疑会使该国倍感亲切,感受到满满的尊重和善意。习近平在国际外交讲话中,不仅经常引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古诗词和谚语,还经常引用外国文化名人的名言,让该国在情感共鸣中接受他提出的外交理念。习近平主席主张推动构建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在引用外国文化名人的名言中,更体现出他广博的学识,和对其他国家的深入了解、深切关注,以及践行他提出的外交理念的真挚诚意。
总结:
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外交中的讲话每一篇都很精彩,每一篇都是值得学习的好文章。这些好文章中的文化元素更使文章极富文采、情真意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不仅是要学习文章中丰富的思想内容,还要学习文章中体现的文化意蕴。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主席在外交讲话中洋溢着深厚的文化气息,读后让人余香满口、爱不释手、回味良久,是文化自信、外交智慧和锦绣文章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