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家庄铁道大学党委书记 王岳森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为我省和京津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近日,省委书记赵克志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提出把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之举。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河北的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应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中路径的选择、机制的优化和社会运行条件的完善。
以协同创新路径的多维探索增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内在活力
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总体要求,河北的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应在与京津相关单位的深度合作中,更加注重路径探索,以合作模式的创新增强协同创新共同体内在的活力。
项目合作模式作为协同创新的基础,应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多层次实施,多领域展开,全方位加强。技术活动的一个关键就是组合与集成,不同的创新主体之间项目合作越多,其连接的节点越密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结成技术联盟,就能充分激发创新潜能,进而推动整个产业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当今时代,创新仅靠科技工作者个人、团队、院校、区域等单打独斗往往效果不佳,必须从更加广泛的范围内筹组资源,使科技资源在更加宽广的领域中快速流动,实现富有效率的协同创新。项目合作作为最常见和最普遍的协同创新模式,简单易行,实施起来方便快捷,适应几乎所有的创新主体和创新对象。比如,河北的企业可直接与京津的科研单位合作,以项目开发的形式助推自身产业升级。河北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应与京津的相关单位主动对接,共同打造特定领域的技术链条,并逐步从低端向高端发展。
系列技术合作作为协同创新的重要模式,常常是持续有效的项目合作自然发展的结果。技术和产业相关方在长期的项目合作中,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合作范围不断扩大,技术研发的层次逐渐提升,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技术和产业关联型的创新集群。在这类集群内,相关企业和院所的协同模式多数表现为系列技术合作。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代表的技术主导方,一般会遵从技术系统的进化法则,以先期技术的开发,引导企业配合跟进,并由企业承担样机制造、中试、售后技术完善与服务等职能,进而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配套链接的协同创新共同体。企业作为技术联盟中的经济主导方,往往会以敏锐的市场嗅觉选择技术的主攻方向,并提供资金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承担开发重点和难点技术,在协调共进中实现创新目标。在创新集群内,递进式开发多是企业为主,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其高端部分;跨越式开发则多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企业在经费和一般技术配套方面予以支持。这样,在功能互补、系统联动中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全面战略合作作为协同创新的高级协作形式,一般是各协作方长期技术合作的升级版。这种以利益共享、技术共有、团队互融为基本特征的创新共同体,在长期的合作中形成了一体化的技术研发体系,其产业或技术发展战略高度一致,业务结合紧密,分工合作格局清楚,在一定程度上结成了互通互融互惠共生的关系,其技术链、产品链、产业链及综合服务体系实现了高度一体化。这类创新共同体由于相关方有着多年的合作基础和长期的磨合互动,一般内在机制相对完善,对外战略协调程度高,合作创新效率高、效益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河北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应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良机,主动跟进,全面对接京津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寻求更深层次的合作,建立互信和协作机制,真正在技术、产品、产业协同中实现共赢发展。
以内在机制的优化提高协同创新的效率和效益
协同创新共同体作为相关方协作聚合系统,从差异矛盾共处走向优势兼容共生,需要外部环境的催化和内在要素间良性互动所形成的自组织动力机制的适应性调节。这种自组织调节的实质则是协同创新共同体内在机制的优化。
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技术系统的进化法则和研究者的有序思考,都会自发地推动协同创新共同体强化其技术持续开发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会驱使创新共同体更加注重系列技术的深度开发,进而掌握以行业核心技术为主导的系列技术。企业一旦在行业主导技术和系列技术方面居于领先地位,就会形成巨大的竞争优势。充分培育和利用这种机制,核心在于通过系列技术的开发打造共同体的系统优势,形成特定行业的多簇技术链条。创新共同体内的各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可能只在链条的某个环节上具备独特优势,而由之结成的战略联盟则具备了对外的系统优势。河北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在与京津的合作中,最好先以具备一定基础的独特优势对接到某一技术体系中,成为其技术链条中的一个节点,进而向高端延伸和扩展,逐步成为技术和产业体系中的骨干和中坚。
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研发,技术研发不同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学术导向,而技术研发应是市场导向。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原因是多方面的,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是直接原因,技术研发远离市场是深层原因。因此,在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市场导向机制的功能和作用,以市场的力量吸引京津的人才、技术和相关资源向河北流动。技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市场要素,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地随逐利空间的大小而转移和流动。北京的技术更多地在粤浙苏实现转化,主要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三地的技术基础,而更多地在于其市场机制。河北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只要充分地利用好市场机制,努力把市场环境建设好,京津的技术包括资本会自发地流入,并在与本地其他资源的结合中实现有效增值。
市场讲究利益,用好市场机制实质是解决好技术所有者的利益问题。因此在创新共同体协作机制的设计中,要优先考虑技术领先者的利益保障机制,让技术创新主体能够在市场上获利。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已经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地方政府、科研单位应在落实上加强探索和尝试。科学合理的利益分割,不仅是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的前提,也是协同创新共同体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河北的企业应多向江苏、浙江等地的市场主体看齐。只要是能给企业发展注入生机的技术,前期经济上的投入一定要充足到位,特别是对技术研发团队经费上的支持要有充分保障。一旦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产品,企业就要在营销模式、财产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等方面加大创新的力度,通过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取高额利润,进而带动区域经济良性发展。
以开放竞争的社会环境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提供持久支撑
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协同创新共同体健康运行的重要边界条件。各地要注重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不能设置行政壁垒,更不能只顾局部利益展开恶性竞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内涵之一就是打破条块分割,消除各种隐形壁垒。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要破除“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摒弃地方保护主义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所有良性发展的经济体都是开放型经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也是得益于加入了国际经济大循环。冀望利用行政手段设置壁垒对域内企业进行保护,得到的只是眼前的小利,失去的是未来的大利。
保障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健康运行,不仅需要开放的市场环境,还需要与之配套、适于本地发展的产业政策。河北各市都有其独特的人口、资源和地理条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文化背景、技术条件、社会环境。在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对接中,我省各地应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尽最大可能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最佳结合。这就需要地方政府进行必要的调控,尤其是要以科学的产业政策加以规范和引导,防止产业雷同,低层次扎堆,同质化竞争。政府的调控要提前到位,各地要彻底解决局部理性与全局理性不一致的问题,切实强化大局观念,在维护和发展河北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努力使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重心逐步向京津周边转移。
强化科学精神、技术意识等“软资源”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对于今天的河北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仅有技术上的合作、产业上的链接、经济上的往来远远不够。当前,必须下大力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科技人员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技术意识的强化,否则仅有表面的合作解决不了实质问题。河北的干部应彻底摒弃官本位意识,以求实、理性、实证、进取、开放等科学精神和务实、管用、精细、准确等技术意识重塑自身的精神世界。要优化思维方式,强化开放意识,在面向世界的开放发展中,立足于自身特点,潜心打造自己的“金刚钻”,到世界上去揽“瓷器活”,以技术上的独特优势吸引京津相关方主动上门寻求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