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满凤
廊坊北三县与北京市通州区隔河相望,地相接,人相亲,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得天独厚。
如何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新突破?廊坊北三县与北京市通州区用协同的方法改革创新,在体制机制上大胆突破,携手共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从“协同”发展加速迈向“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首条出京地铁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河北段全线开工,厂通路等4条跨界道路加快建设;连续5年共同举办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211个合作项目;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与北三县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实现全覆盖,453项高频便民事项和294项高频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现“区域通办”……
携手同行,双向奔赴。近年来,廊坊市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推进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从创新机制系统谋划,到交通无缝衔接,从产业协同协作,到生态安全联防联控,再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合力持续增强、水平持续提升,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1
一张图统揽破除区域行政壁垒
联合举办项目推介洽谈会,开展环保定期联合执法,开通定制快巴解决跨省通勤难题……北三县与通州区用协同的方式,主动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进行体制机制上的顶层设计,实现一张图统揽、一盘棋布局、一体化推进。
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三年来,加强与北京方面对接衔接、沟通合作,以改革促协同,成为廊坊北三县推进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制约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廊坊与通州区探索建立主要领导定期交流、牵头部门对接调度、行业部门常态化沟通等工作机制,围绕规划编制、产业协同、交通互联、联合招商、生态保护、人才引进等领域建立30余项协调机制。
注重协同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确保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方法。
2023年9月,京冀两省市共同组建一体化示范区理事会、执委会,标志着两地协同发展进入体制机制更加完备、工作体系更加健全、行权管理更加一体化的新阶段。目前,示范区理事会、执委会实现有效运行,成立以来分别召开两次理事会会议、两次执委会全体会议及多次执委会专题会议。
落实《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廊坊主动对接服务,强化务实合作,编制完成与通州区交界地区生态绿带、燕郊组团、祁各庄镇、蒋辛屯镇、安平镇5个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和12个专项规划。落实“1+5+12”规划体系确定的目标任务、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等要求,完善三县(市)国土空间规划,2024年2月获河北省政府批复。同时,与北京市共同编制完成《潮白河生态绿带规划》《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概念规划》,并启动《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当前,两地共同推动示范区产业链图谱绘制等多项重点工作,真正实现了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协同动能得到充分释放。
2
全面融入京津冀“一小时通勤圈”
近日,在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河北段施工现场,伴随着龙门吊警笛声,一环环管片接连被吊运到地下20米深处的管片运输车上,随后在拼装区完成拼装。与此同时,潮白大街站至高楼站左线盾构区间,开挖直径为8.29米、总长约109米、总重约1400吨的“奋进号”盾构机如巨龙般缓缓向前推进。
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是京冀首条跨省域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也是“轨道上的京津冀”的标志性线路。建成通车后,三河燕郊将接入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从三河燕郊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实现最快9分钟通达,到北京CBD地区(东大桥站)最短时间约为32分钟。
京津冀地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不断优化,“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建设。京唐城际铁路通车运营,北三县融入北京半小时轨道交通圈;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河北段正大力建设,北京地铁连通北三县即将成为现实;厂通路潮白河大桥正在进行景观照明工程,计划本月底通车;与通州区石小路对接的香河县安石路全线竣工通车。
为满足跨省通勤需求,北三县共引进25条北京公交线路,开通11条北三县至北京国贸、望京等地区定制快巴通勤线路。
随着一条条公路和铁路的建设、通车,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不断优化,拉近了北三县与通州区的时空距离,持续放大协同发展效应,助力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
3
协同创新激发产业协作全新动能
深入推进廊坊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实现资源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有序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区域发展新的动力源。
联泰集群算力(三河)科技有限公司是首家入驻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的企业。公司总经理宋世杰说:“我们是一家专注于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创新型企业,主要负责将联泰集群(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成果进行落地转化和规模化生产。”
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正在统筹通州和燕郊的创新资源,打造通州区与北三县技术产业协同创新新模式。“2025年年底,25万平方米的燕郊创新园投用后,将承接约50家企业开展规模化生产。”燕郊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李春安介绍。
产业协作是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北三县紧抓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一机遇,围绕推进与北京产业深度融合、错位发展,结合疏解需求和自身基础,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打造“科创燕郊、智造三河、商务大厂、文旅香河”。
——京冀两省市政府共同调整印发《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一体化高质量示范区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为北三县承接北京优质项目、实现产业协作拓展了更大空间。
——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燕郊中心,已入驻企业6家,协同创新基地3月底已开工建设,协同创新转化基金首期1亿元已基本募资完成。
——北三县连续5年与北京相关部门共同举办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和合作事项211个。
——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8个,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429家、51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168家、9家。
眼下的北三县,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智能车间忙碌有序,一幅幅产业协同发展的画卷徐徐铺展。
4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释放便民红利
在三河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目前有5000余名老人入住,95%以上是北京籍。“这儿离北京近,环境优美,看病不用两地来回跑,北京医保卡在医院直接结算,生活方便又舒心。”来自北京市西城区的老人陈廉说。
群众关心和期盼的事情,必须抓紧推进、落实见效,这在两地共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中早已形成共识。
京津冀协同发展,始终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近年来,北三县与通州区在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互融互通,惠及民生的点点滴滴,将更多民众纳入“同心圆”,两地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红利。
教育合作扎实推进。北三县与北京实验学校、通州潞河中学等14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教育合作(北京实验学校、通州潞河中学与三河市合作开设分校区),协调推动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北工大附属中学与北三县联合办学,配合做好应急管理大学筹建,三河、大厂职教中心分别与北京汇佳职业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签订职业教育“3+2”联合培养协议。
异地看病报销不折腾。北三县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妇幼保健院等40家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合作(通州妇幼保健院托管大厂妇幼保健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香河医康院区年内开诊),不断提升三河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荣华齐山、方舟养老、香河大爱城等机构康养服务能力,目前共接纳京籍老人超5000人。
政务服务加快同城化。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与北三县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全覆盖,453项高频便民事项和294项高频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现“区域通办”。
5
联防联控筑牢生态安全“一根线”
沿潮白河左岸行至三河市燕郊西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只见奔涌而出的中水翻滚着水花,迅速与潮白河水融为一体。
“这些清水的前身是燕郊区域市政管网内的生活污水,每天约10万吨市政污水经过系统处理后水质全部达到京B标准,用于潮白河补水、电厂回用、城市园林绿化等。”北控三河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张涛介绍。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北三县与通州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共同实施蓝天碧水行动,建立大气、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上半年,北三县PM2.5平均浓度4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117天,与通州区基本持平;2023年PM2.5平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253天,相比2014年下降69.5%、增加152天。
推进生态共管,两地共同签订《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合工作框架协议》,推进生态系统、生物物种、生物遗传资源全面保护,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目前发现野生鸟类200余种;潮白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方案获批并启动前期工作,北运河土门楼、潮白河吴村和大套桥3条国省考断面达到地表水Ⅳ类水体标准;启动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森林公园先行启动区完成主体栽植。
京畿大地,宏图徐展。廊坊北三县与通州区从交通、生态环保、产业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开始,不断深度融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