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航拍的北运河香河段中心码头风貌。通讯员王丰摄
率先探索建立跨区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联盟、持续推动“区域通办”逐步实现“一地受理、异地审批”、全面实行三地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跨省通办”线上办理……7月13日,在“通武廊”党政领导座谈会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工作联席会上,推出一系列促进协同发展的新招、实招、硬招,标志着“通武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
由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三地组成的“通武廊”地区,地相接、水相连、人相亲,被称为“小京津冀”。近年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试验田”,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交通、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实现深度突破、多点开花,瓣瓣同心结出累累硕果。
织密交通互联“一张网”
7月16日6时50分,廊坊市民王子怡坐上廊坊开往天津武清京滨工业园的定制通勤公交,开启了新一天的通勤之路。“平时我去上班经常拼车,现在每天乘坐这趟班车,解决了我的上下班难题,特别方便。”王子怡高兴地说。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今年2月23日,廊坊至天津武清定制公交正式开通运营,共计投入公交车辆6部,日发24班次,在天津市武清区内设置上下站点10个,充分满足两地人员通勤需求,加快推动“通武廊”交通一体化。
此前,廊坊市先后开通北三县、市主城区等地至北京的定制快巴,将平均通勤时间降至60分钟之内。截至目前,“环京定制快巴”运营主要干线6条、支线32条,日均运送乘客6000余人次,累计运送170万人次。
近年来,“通武廊”三地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不断优化公交线路、开通定制快巴,交通服务同城化不断加速,拉近了彼此的时空距离,放大了协同发展效应,群众的出行效率和幸福感不断提高。
6月28日10时18分,厂通路潮白河大桥主桥拱肋成功合龙。河北日报记者李佳泽摄
盛夏时节,连接北京市通州区和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的厂通路潮白河大桥建设正酣。这座寓意为“启航”的大桥,计划今年9月完工,将成为与通州区互联互通的第11条跨界通道。
“厂通路潮白河大桥建成通车后,从大厂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的通行距离将缩短至5公里,京津冀‘一小时通勤圈’将再添快捷新通道。”大厂回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质量监督科科长王海斌介绍。
北三县与通州区地缘相接,跨省通勤需求旺盛。截至目前,建成北三县与通州区连通高速公路3条、国省主干路7条、跨潮白河桥梁5座。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开通运营后,北三县将全面融入北京半小时轨道交通圈,一体化交通网加快形成。
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3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聚焦加快推进区域互联互通,“通武廊”三地加强规划对接、政策衔接、交通连接、产业承接、服务链接,加快形成同城化效应。同时,全力实施京津塘高速公路改扩建等重大交通项目,推广京津冀跨区域定制快巴、跨域公交服务,加快实现“通武廊”区域公交“一卡通”畅行。
下好产业协作“一盘棋”
在位于香河机器人小镇的河北百纳信达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块块电路板在全自动的贴装生产线中,按照电脑程序,自动贴上大大小小各种功能的电子元器件。近年来,该公司深耕人工智能、双目视觉、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是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方案提供商。
“除保留部分研发团队外,我们将大部分试制、工艺验证和研发部门搬到了香河,厂房面积比过去在北京的厂区扩大很多,厂区环境也改善不少。”该公司总经理陈飞介绍,企业生产需要的定制线缆线束、外壳、钣金等配件,也能在机器人小镇或者香河县域内实现本地采购,今年上半年销售额达到200万元。
2023年11月,京津冀首次联合绘制出协同发展的6条产业链图谱,河北牵头机器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2条产业链。在产业链图谱引导下,香河机器人小镇目前已签约企业150余家,打造机器人产业集群迈出坚实步伐。
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先导,“通武廊”三地率先探索建立跨区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联盟,推动落地一批关键配套企业,促进产业链补链延链。截至目前,三地共有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220余家,聚集了莱尼线束、博格华纳、海纳川海拉等知名企业,产品主要为北京奔驰、华晨宝马、长城汽车等30余个厂家配套,已高度嵌入京津汽车产业链条。
产业协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围绕京津冀共建的6条产业链,“通武廊”三地加深协作,联合编制图谱,开展招商引资。以链为媒,聚链成势,三地协同创新加速向全方位、深层次拓展。
7月16日,走进位于三河市燕郊高新区的河北省车用自适应照明系统技术创新中心,结构设计室、光学设计室、预研发室等一应俱全,工作人员正进行光学、电子系统的开发以及软件模拟等操作。
7月12日,在海纳川海拉(三河)车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自动化车灯生产线高速运转。通讯员刘向摄
该中心由海纳川海拉(三河)车灯有限公司与武清区京滨工业园的海纳川海拉(天津)车灯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借力两地资源优势,转化前沿科技成果。目前,这里有研发人员约200人,拥有国内领先的生产工艺和实验能力,为两家企业10条各类型车灯生产线提供智力支持。
京津研发,“通武廊”转化。截至目前,廊坊市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需求,与通州区、武清区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科技研发平台16家。同时,积极引导域内企业与京津重点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
为加强科技创新合作,“通武廊”在2018年就签订了《“通武廊”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合作备忘录》,推进三地科技资源互相开放应用场景。围绕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产业领域,三地共同筛选发布共享共用创新平台目录86个,推动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共用。一批批科技创新成果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夯实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
算好公共服务“一本账”
“感谢‘通武廊’人才一体化发展,相信我能在武清开启教师生涯,圆自己的教师梦。”不久前,廊坊师范学院应届毕业生甄书苒在武清区与燕京中学签约,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岗位,实现了“毕业季”与“就业期”的无缝对接。
坐落于武清区龙凤新城的燕京中学,日前迎来了廊坊师范学院输送来的大批优质实习教师。去年,廊坊市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廊坊师范学院分别与武清区人社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和落户、博士后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取得硕果。
通过打造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通武廊”三地整合释放区域优质资源,实现了人力资源跨区域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今年,三地将进一步完善区域就业创新促进体系,探索跨区域一体化就业信息共享机制,通过联合开展“通武廊”区域就业洽谈会、专场招聘会、区域职业技能大赛等专项活动,拓展线上线下人才招聘和就业渠道。
近年来,廊坊市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与通州区、武清区共同算好公共服务“一本账”,充满民生温度的创新举措接连推出:与通州和武清的60余所学校共建协同发展共同体和教育联盟,累计开展交流活动近百次,参与交流培训超1万人次;取消域内参保群众跨省异地就医备案手续,让三地参保群众“少花钱、少跑腿、少费时”……
7月14日,为期一个月的第二届“通武廊”农旅美食嘉年华活动在武清区落幕,前来体验的市民、游客超10万人次。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三地的农旅文创产品和名特优产品,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了“通武廊”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大运河为纽带,“通武廊”三地加快构筑文旅共同体,擦亮区域文旅品牌。今年,三地加快探索建立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内涵,联合举办国际化文旅品牌活动,共建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生态旅游发展带、乡村振兴示范带。
7月18日,大厂回族自治县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指导办事群众用北京政务服务一体机办理业务。河北日报记者刘英摄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日前,在廊坊市广阳区政务服务中心,天津枫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于友刚在“天津市武清区自助办税机”前,几分钟就办理了发票业务,切切实实享受到了跨区域通办带来的“同城体验”。
为打造优质营商环境,“通武廊”一体化联动。目前,通州区与廊坊市实现453项高频便民事项“自助办”,北京市级、通州区级全口径政务服务事项、廊坊市北三县各294项涉企服务事项实现“区域通办”,廊坊市本级233项政务服务事项、300项便民服务事项与天津市武清区320项政务服务事项、211项便民服务事项实现区域通办。
注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才能站位全局、顶层谋划、推动落实。今年5月举行的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上,审议通过《推动“通武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产业协作、生态环境保护、文旅融合等8项重点任务。目前,“通武廊”三地聚焦工作落实、重点领域突破、优化协同机制等方面,细化完善了年度工作方案、任务清单,纵深推进三地合作交流,共同推动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河北日报记者刘杰、刘英 通讯员张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