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聚集京津冀协同发展
十年协同,三河画出向上发展曲线

十年协同,三河画出向上发展曲线

记者 王洋洋 通讯员 王领 刘伟

十年之路,携手同行。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十年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携手在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京津冀协同发展气象一新。

推动北京市通州区与廊坊市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北三县”地处京津冀交界的核心区域,与通州区只有一河之隔,是廊坊发展的“领头羊”,更是对接北京的“桥头堡”。

十年来,三河市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双重战略”机遇,牢牢牵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对标看齐、服从服务,主动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与发展,全力推动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

通燕高速燕郊西出口立交枢纽直连北京城市副中心。

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河北段加紧建设。

构建“交通一张网”, 畅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血脉

早上7点50点,早高峰的三河市燕郊站人头攒动。

家住燕郊在北京工作的宋达,提前通过手机软件订了D6602次列车车票,早早来到站里等候。“过去从燕郊到北京基本以公交为主,因堵车在路上耽误个把小时是家常便饭。”回忆起乘公交跨省通勤的日子,宋达百感交集。

“坐上京唐城际铁路,半小时就能抵达北京站,上班不迟到。”高铁列车成为宋达的通勤首选。环京一小时生活圈的加速形成,使燕郊和北京迈入了同城时代。

2022年12月,京唐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从燕郊站29分钟可直达北京站,三河步入“高铁时代”且正式融入北京半小时轨道交通圈。

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潮白大街站施工现场,沿梯笼安全通道的楼梯一级级盘旋而下,潮高盾构区间地下约20米深的隧道内灯火通明。不远处,直径8.29米、总长109米的“携同号”盾构机正缓缓向前推进。

2021年6月,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河北段正式开工建设,成为全国首例跨省运用北京城市副中心“一会三函”审批模式批复建设的重大工程。

项目建成后,廊坊北三县到北京城市副中心仅需9分钟,北三县到达北京CBD(东大桥站)最短时间约32分钟,有效缓解跨界道路交通压力,大幅提升跨省通勤群众出行效率。

京冀交通“一张网”在三河徐徐铺展。

联手北京市通州区、顺义区、平谷区和天津市蓟州区打通5条“断头路”,实现与京津“变近为通”;持续优化19条跨省公交线路,开通7条“定制巴士”,日均运送乘客9万人次,与毗邻区县实现公交“零距离换乘”;京哈高速、京平高速南北相邻,京秦高速、首都环线高速穿境而过,境内共设有7个高速口,10个乡镇全部实现“15分钟上高速”;先后建成京秦高速大桥、燕潮大桥等4座跨潮白河大桥和1座跨泃河大桥。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外景。

■打造“产业一条链”, 增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动力

2023年5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创新中心,来自北京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联泰集群(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联泰集群”)投产。

春节刚过,联泰集群生产车间已恢复往日忙碌,AMR智能搬运机器人往来穿梭,操作台上工作人员正熟练地将内存条、主板、CPU、硬盘等零件按顺序加装到服务器机箱内,短短十几分钟一台ARM服务器在流水线上装配完成。

“燕郊的产业基础、人才储备以及便捷的交通,对公司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联泰集群算力(三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世杰表示,接下来计划在燕郊扩大生产规模,最终将所有生产线都搬迁到这里。

三河市聚焦打造北京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设立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创新中心。目前,该中心已落地联泰集群算力、纳开科技、惠利普等5家企业。

在推进产业一体化进程中,三河市聚焦“科创燕郊、智造三河”定位,围绕协同创新示范区、现代服务保障区、生态宜居健康城“两区一城”功能定位,着力构建“3+3”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四大特色产业集群,连续两年在全省县域特色产业考核中获评优秀档次。

立足打造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产业聚集区”,集中精力推动燕郊科学城规划建设,孤山片区全面启动,回迁安置小区进场施工,12项道路工程陆续进场,14个新开工产业项目加快推进,有序启动轨道交通22号线站点周边TOD综合开发,全面拓展发展空间。

科创园集群加速形成,培育兴远高科、谊安医疗、中南高科等科创园,目前已建成30家,累计入驻企业1094家,京企占比达65%,力保北京中小企业“拎包入住”,着力构建“北京研发、三河转化”产业发展格局。

持续开展“对接央企、深耕北京”专项活动,狠抓央企二、三级公司引入。2023年,共引入4家,目前域内共有中省直单位37家、央企二三级子公司24家。燕郊协同创新基地即将开工建设。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8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8家,科技创新能力连续6年跻身河北省A类档次。

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建立与通州区一体化联合招商等机制。2019年以来,连续五年组织参加“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签约项目73个,计划总投资780亿元,其中,51个实体项目已竣工13个、开工26个,22个合作项目全部展开。

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外景图。

■建立“公服一本账”, 拉平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差距

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是第一批京津冀养老协同发展试点单位之一,目前已入住5000多名老人,其中九成以上来自北京。

“这里交通特别方便,虽然地处河北,但实际上和通州仅一河之隔,我们从北京家里到这里也不过40分钟。”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在住京籍老人宋奶奶说。

三河市探索建立“医养康”相结合的“燕达模式”,2017年燕达医院率先实现京籍人员就医持卡直接结算。整合“医养康”资源,把产业串起来,“养老+”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着力打造京籍老人养老首选地。

百姓获得感足,是三河市持续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的最好体现。

十年来,三河市狠抓“京标服务”建设,立足落实“四统一”特别是统一标准的要求,运用市场化手段相继引入北京环卫、北控水务、北京排水、北京市政、北京热力等京企负责域内市政服务,运用“京标服务”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

全市所有学校与北京小学通州分校等80所学校建立协同发展共同体。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逐步实现与北京本部“同形、同构、同质”,联合开展教师交流活动70余场。成功引入国家应急部干部培训学院培训基地项目。

三河市参保人员在京津开通直接结算功能的定点医疗机构无需备案直接结算,开通37家住院、38家门诊和34家门诊慢特病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基本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全覆盖。

设立北京城市副中心“跨区域通办”专窗,打造区域通办“云窗口”,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事项和三河市294项高频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标准统一、数据共享、异地通办。京津冀(河北三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正式认定为省级园,累计入驻京津冀人力资源机构43家,输送各类人才1.35万人次。

围绕“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打造完成廊坊首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内等级最高的地质实物资料中心,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到5家。

燕潮大桥连接北京通州和燕郊。

■推进“生态一同护”, 构筑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屏障

夏天,生机盎然满目青;秋天,漫山红叶映谷底……近年来,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东部矿山深度治理,昔日满目疮痍、漫天沙尘的矿山已蜕变成市民假日休闲、骑行游玩的打卡地。

本着“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原则,三河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0余亿元,吸引撬动社会资金60余亿元,高标准完成22平方公里的东部山区环境恢复治理。如今,千亩林地、万亩花海初具规模。

生态环境协同,是协同发展的底线。

沿潮白河左岸行至燕郊西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奔涌而出的中水翻滚着水花,澄清见底,迅速与潮白河水融为一体。“这些清水的前身,是燕郊区域市政管网内的生活污水,经过系统处理全部达到‘京B标准’。”北控三河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该市深度治理优水质,与通州区建立突发水污染环境事件、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北控水务运营管理的4座污水处理厂出水均达到“京B标准”,国考、市考河流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Ⅳ类水体标准,泃河入选首批“河北省五星级幸福河湖”。

十年,是一段砥砺奋进的历程。回望三河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的这十年,获得感、幸福感实实在在。

2024年,三河市正对标对表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工作安排,朝着构筑一体化生态屏障、畅通一体化交通网络、构建一体化产业格局、提升一体化公共服务水平四大领域奋力拼搏、笃定前行。

上一篇:万象更新 协同奋进——记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
下一篇:对接京津 农业农村协同发展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