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资料片)本报记者 李泳辰 摄
累计注册企业突破4000家,外贸进出口额8.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形成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2项制度创新成果被评为国家级实践案例,4项入选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12项首创性经验做法在全省复制推广;设立京冀政务服务“自贸通办”窗口,近3500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区域无差别办理……
挂牌4年来,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廊坊区域(以下简称“廊坊自贸片区”)围绕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承载区、国家航空科技创新引领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充分利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发展机遇和优势,发挥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节点作用,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促进临空经济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三区”联动发展。
一大早,一辆满载进口红酒的货车驶入大兴机场综保区的海关通道,通过“智能卡口”,几十秒便完成了自动扫描、车牌识别、申报信息核对,抬杆放行,这批货物由廊坊诚融科技有限公司申报出区。“新的通关模式启用后,我们只需要一辆货车就可以完成该票保税货物出区,再通过非保通道将货物运至非保税仓库,能够节省将近50%的运力成本。”该公司负责人何晓蒙说,货量越大,节约成本比例越高。
何晓蒙所说的新模式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创新打造的“一票多车”模式,即一票保税货物出区,可由一辆备案货车往返运输,为企业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物流解决方案,为企业节约运营成本、增加效益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通关效率。
“‘一票多车’是我们依托‘智能卡口’特色功能,打造的大兴机场综保区特有的模式。”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雪彬介绍,该公司正积极构建港区一体化监管模式,可实现“一个系统、一次理货、一次查验、一次提离”,未来将逐步实现区内保税存储货物最快15分钟即可直达机坪装载出境。
大兴机场综保区位于廊坊自贸片区内,是廊坊自贸片区聚力制度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4年来,廊坊自贸片区在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廊坊自贸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突破性创新成果,促进了一批高端高新项目快速落地。
在全国首个以稀土为主题的生命科学园——奥德稀土生命科学产业园项目现场,工人们正有序打桩、绑钢筋、运输建筑材料等。“2023年11月12日举行开工仪式后,我们用8天时间完成了施工设备的调试、安装、试运行,以及项目现场的临时办公、食堂、宿舍等配套设施建设。”该项目总经理郭宇欣介绍,近百人同步施工,目前已经完成1万多立方米的基槽施工。
廊坊自贸片区实施“链条推动+全员招商+企业管家”工作机制,确定航空科创服务、生命健康、国际商贸物流三条主链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制造、高端服务业、总部楼宇经济四条辅链,委托专业招商机构实施市场化、精准化招商。同时,建立“链长制”招商体系,围绕主导产业成立专班,对接了解企业的实际诉求,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合作、投资基金等方面研究出台靶向更为明确的支持各产业链发展的专项措施,更好地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至今,廊坊自贸片区签约落地吉诺卫创新疫苗生产基地、稀土生命科学园、南航华北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39个项目,总投资422.25亿元;开工宸信无人机华北制造产业园、河北航空大兴机场运营基地等产业项目21个,总投资247.43亿元。
作为全国唯一享有京冀两省市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和地跨京冀两省市综合保税区的优势区域,廊坊自贸片区不断深化系统改革、全链条创新,为企业发展赋能。2023年4月,为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廊坊自贸片区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京津自贸试验区“自贸通办”窗口,近3500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在廊坊临空经济区实现跨区域无差别办理。
“自贸通办”是河北自贸试验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审批模式实施的创新举措,通过建立统一的受理平台和服务保障体系,办事企业、群众通过视频直连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大厅办理窗口,进行咨询和办理。
“这有效解决了企业异地办事‘两头跑’‘折返跑’等问题,为廊坊自贸片区更好承接北京疏解项目落地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撑。”廊坊自贸片区管委会公共服务局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彰美景说,“自贸通办”是推进京冀政务服务协同发展模式创新的一次有益探索。廊坊自贸片区累计注册央企分公司20家、子公司10家;疏解非首都功能项目共计19个(签约8个、在建8个、投产3个),总投资150.15亿元。
向新而行再出发。廊坊自贸片区将持续深化改革探索,推动差异化制度创新,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抓好国际化招商引资,做好综保区和自贸区统筹发展,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发挥自贸区制度创新的优势,推动临空经济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