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展望‘十三五’ 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的最后一场特意选择在通州召开,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对正在编制中的北京市总规和城市副中心规划亮点进行详细解读。记者在会上获悉,正在编制中的北京“新版”总体规划,将头一回由“增量”规划转为“减量”规划,并突出“区域协同”,通州与廊坊北三县也将统一规划、统一管控。
■区域协同 通州与北三县将“规划一张图”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新版总体规划的另一亮点是“区域协同”。王飞解释,北京周边的跨界城市组团作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点地区,受首都的辐射带动影响,这些地区发展需求强烈,必须要加强统一规划和共管共治,统筹协调建设实施的时序,促进规划合作非常重要。
“我们积极与河北廊坊、保定、天津武清等北京周边市县开展规划对接,建立机制,努力实现‘规划一张图’。”王飞说。
报告会上王飞披露了两个跨界城市组团发展的重点,其中之一便是备受关注的通州与东部地区、特别是廊坊北三县(三河、大厂、香河)。未来,通州与北三县将加强跨界地区统一管控,统一规划,将实现“规划一张图”,共同开展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严控城市发展规模,加强生态廊道管控,并在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东部地区和北三县之间建设大尺度绿色空间,防止连片发展,从而保证地区的生态安全与合理开发。
在交通方面,重点是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实现跨界互联互通,强化交通与城市功能的协调配置。副中心位于京津发展轴和京唐秦发展轴在北京市域内的交汇点,特别是副中心与首都机场和新机场的交通连接,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一是加强与区域的快速连接,重点推进京唐城际等规划建设,实现与津冀互联互通。二是加强与东部地区顺义、平谷、大兴、亦庄新城的交通可达性,特别是两个机场的交通联系。三是加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通过轨道交通建设和一批道路的提级改造,提升交通运行效率,实现半小时到达。
另一个重点发展的地区则是北京新机场地区。目前,本市已经搭建了规划协调与服务平台,促进了大兴区与廊坊、固安、永清等地的沟通协调,全面推动了北京新机场和临空经济合作区规划的统筹。
■减量提质
平原区开发强度 力争降到40%以下
王飞介绍,北京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特别是强调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倒逼城市功能调整、规模控制、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任何超出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事情都不能干。”
在这一版总体规划编制中,北京市规划委曾组织开展过全市城乡规划民意调查,覆盖16区发放有效问卷近万份,人口、旧城保护、基础设施都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调查结果显示,80%受访居民认为应该控制人口的比例,要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一半以上的受访市民希望加强旧城保护,认为旧城发展方向是风貌保护、古都旅游和政治文化中心;52%的居民认为工作地与居住地距离较远,上班需换乘三次及以上的比例较高,希望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等。
为了解决大城市病,北京市已确定了多个硬指标,从而实现“减量提质”:2020年及远景常住人口2300万的控制目标;平原区的开发强度到2020年控制在45%以下,远期力争下降到40%以下;在用地结构上,也将压缩生产空间规模,适度提高居住用地及其配套用地比重,大幅度扩大绿色生态空间。
■发展目标
增强首都核心功能需先疏解腾出空间
首都的核心功能,即北京作为首都所承担的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大核心功能。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开忠认为此前北京关于城市功能定位首先提出的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内容包含在前两个功能中,并未单独列出。随着国际交往越来越多,而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驱动也日益加大,所以,首都的核心功能从两个优化为四个,这本身也是增强和优化核心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增强首都核心功能?杨开忠表示,首先需要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也是“十三五”时期北京能否真正解决城市病、能否实现转型的关键问题,因为只有把不太适合首都发展的功能转移出去,才会为核心功能腾出空间,否则就没空间、没资源。可以通过城市副中心建设、从存量、增量和人口调控等来疏解非首都功能。
【 亮点解读 】
分段恢复前三门护城河等水系
记者梳理发现,对于老百姓最关注的旧城保护等热点话题,“新版”总规也将有所回应。“旧城是北京城市发展的‘魂’和‘根’,未来本市要延续并深化旧城整体保护格局。”王飞透露,北京市将重点保护、恢复重要历史水系,分段恢复前三门护城河、鱼藻池、金水河(南海—金水桥段)、玉河中下段等历史水系;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的建筑形态,恢复具有老北京味的传统街巷胡同和棋盘式路网骨架,保护核心区1000余条现存胡同及胡同名称,保持旧城内青灰色民居烘托红墙、黄瓦的宫殿建筑群的传统色调;同时将加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深入挖掘并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与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城市副中心社区配套高于中心城
据王飞介绍,现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就是原来通州新城的范围,面积大约为155平方公里,当前城市副中心的规划正在编制中,编制完成后还需要上报中央。
“城市副中心社区的教育、医疗、养老配套指标将全部高于中心城。”王飞说。
而在中央提倡的开放式街区、综合管廊等新观念、新技术方面,城市副中心也将先行先试。根据昨天披露的规划要点,副中心建设适合步行、空间开放、环境宜人的小尺度街坊,规模控制在1至2公顷,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式居住社区;市政管线由直埋向综合管廊建设转变,杜绝“马路拉链”,降低对城市日常交通和景观的干扰。
此外,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方面,将建设完全对市民开放的滨水绿色空间,实现每个街区内都拥有一处高品质的集中公园绿地,实现约85%居民居住在距公园200米范围内,保障市民步行十分钟到达公园。
实现人口由增转降
可让“人随功能走”
2015年出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北京全市常住人口不超2300万人。此后,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又进一步提出了北京人口控制分年度计划,其中提出,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
今年2月,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向媒体表示,2016年北京市要确保完成人口调控目标,城六区常住人口较2015年下降3%,实现人口由增转降的拐点。其中,东城、西城继续保持负增长,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要首次实现负增长。平原五区和山区在做好自身人口调控工作的同时,有序承接中心城人口疏解。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表示,城六区常住人口今年下降3%,实现由增到减的拐点,这一目标对北京来说会有一定难度。目前城六区人口的疏解主要是通过“以业控人”,通过调整《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减少一些产业的发展,减少就业岗位,加快一些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让“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从而减少人口集聚。
赵弘表示,以业控人目前是比较现实的做法,“通过就业岗位的减少,功能的减少,这样的人口的减少是比较稳定的,持续的”。
增加全年优良天数
让大气治理成果看得见
环保专家彭应登认为,北京要在2017年年底实现PM2.5年均浓度降至60微克/立方米的目标,难度确实非常大。2015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80.6微克/立方米,2014年该数据为85.9微克/立方米。这意味着,从2015年底到2017年底,北京用约两年时间,PM2.5年均浓度要降低约20微克/立方米,“对于北京这个超大城市,这样的下降幅度难度可想而知。”
彭应登说,北京一直在朝此方向努力,也彰显了北京市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难度这么大如何治理?他认为,首先,压减散煤是重中之重;其次,要控制高污染排放车辆。另外,要下大力气治理“小散乱污”现象。抓好这三点并且做到极致,“天帮忙、人努力”,北京的大气治理会有显著成效。
近年来,有不少群众认为,官方发布的空气质量改善数据和真实感受有一定差距。彭应登说,北京的空气重污染主要发生在采暖季,而采暖季的空气污染对人们影响大,因此也让大家较容易忽略非采暖季的治理成果。其实十余年来,北京治理大气的努力有目共睹。未来,北京还是要坚持大气治理,增加全年的优良天数,使得大气治理的成果真正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
规划、国土机构合并政策衔接
将较大改善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毛寿龙说,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曾提出过将规划与国土机构合并,但很少有过实质推进,这一次,北京先行先试,最主要的原因应为北京土地政策近年来的持续收紧,凸显出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
“城市规划涉及很多部门,但是土地却是其中最主要的承载。”毛寿龙说,很多时候城市规划做出来了,但是与土地部门在接管时却面临了问题。近年来,北京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政策持续收紧,建设用地已经不再建议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的衔接就更加重要。
毛寿龙指出,本次北京将推进规划、国土机构合并,从土地要素的有效利用以及相关规划的土地政策衔接上,都将得到较大改善。 (廊坊都市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