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京津冀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就像源头活水一样,持续滋养着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分论坛聚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物活化利用、红色基因传承赓续等内容,引发广泛关注。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把它传承保护好是首都的职责。”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李良认为,北京拥有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北京城以中轴线为灵魂和脊梁,遵循中华传统营建理念,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壮美秩序,铸就了庄重威严的宏伟格局,而且是多元文化和谐交融之地,汇集了众多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要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切实做好首都文化历史传承和发展这篇大文章。
中轴线、故宫、天坛、颐和园、白塔寺、贝家花园……分论坛上,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吕舟等结合各自研究领域,精彩讲述分享着如何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在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看来,保护和发展可归纳为四点,一是对文物遗存突出价值保护,明确标准、加强研究;二是坚持系统保护,不仅保护文物本体,还要保护文物周边环境,形成整体效应;三是突出人民共享,融入人民生活;四是突出交流互鉴,增强文化自信。
北京和河北,山水相连,人文相牵,唇齿相依。历史长河中,河北以其浩瀚的体量和胸怀,始终发挥畿辅功能,与北京血肉相连。当前,积极推动京冀两地在文化领域的协同发展,是河北文化领域努力创新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北京有7项世界文化遗产,河北有4项,而这4项均和北京密不可分。”河北省文旅厅一级巡视员张立方告诉记者,河北这4项世界文化遗产分别是长城、大运河、明清皇家陵寝、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近年来,河北和北京持续加强交流、研究与合作,从本体保护、环境治理、资金支持、机制建设等层面形成合力,不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长城保护利用、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修缮、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专项修复等工作,积极推进文化遗产共保共用、协同保护模式。
水挽京津。今年4月,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6月24日,来自通州、香河的游船,相向驶过北运河杨洼船闸,古老运河再次迎来世纪复苏——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实现互联互通,谱写下“流动的文化”的鲜活乐章。
长城拱卫。7月初,在国家文物局支持和指导下,针对京津冀交界地带总长约110公里的长城,京津冀三地文物局共同签订《全面加强京津冀长城协同保护利用联合协定》,将共同制定共管辖区内长城保护与利用的整体保护计划,建立京津冀长城保护利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长城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革命圣地西柏坡、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崇礼太子城遗址、元中都国家遗址公园……无论古代文物,还是革命文物,河北的这些遗存均和北京始终根脉相连。不仅如此,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河北也和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立方举例说,譬如贝家花园、白塔等。
贝家花园,是昔日法国医生贝熙业在海淀西山的别墅。抗日战争中,已年近七旬的贝熙业骑着自行车,冒着生命危险从城里运药品,其中一部分转送给在抗日前线的白求恩,救治了无数伤员。“白求恩墓以及白求恩在太行山中的一些手术室,如今都成了革命文物。可以说,他们这样品德高尚的国际友人共同谱写了伟大篇章,成为我们红色文化的一部分。”张立方说。
白塔寺内有白塔。700多年前,尼泊尔著名工艺家阿尼哥率工匠北上元大都,主持修建了这座雄伟白塔,成为古老北京城的文化标识之一。如今,尼泊尔人到了北京来,纷纷前往参观,为推动文明交流发挥了重大作用。700多年后,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时为省古建所)受商务部和国家文物局委派,赴尼泊尔履行项目管理任务,修复在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中受损的世界文化遗产——九层神庙。这是河北古建维修史上接到的首个国家级的对外援建项目。
(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