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聚集京津冀协同发展
抓住“牛鼻子”,协同发展结硕果

河北日报记者 李 巍

■ 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扎实推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一体化交通网络“连起来”、生态环境“美起来”、产业协作“串起来”

■ 积极推动“三区一基地”建设,全面落实河北在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7年多来,我省精准落实“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

■ 积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协同发展动力和活力

改革创新,让“通武廊”种出协同发展“试验田”、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让协同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

2014年2月26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出了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这一重大决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7年多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省委省政府带领燕赵儿女,举全省之力推动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始终聚焦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我省在交通一体化发展、生态建设、产业转移等方面不断取得重要突破,协同发展在河北产生了历史性、深层次的重大作用和积极影响,有力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了民生福祉。

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扎实推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今年4月27日,河北京车轨道交通车辆装备有限公司为绍兴市首条地铁线生产的首列地铁车辆下线,这一保定市引进的建设体量最大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项目结出丰收果实。

2017年9月,河北京车造车基地项目签约入驻保定市满城区,该项目总投资45亿元,由北京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承接了北京的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培育发展轨道交通及其关键零部件等上下游相关产业。按照规划,未来几年,这里将年产1300辆车,产值可达100亿元。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我省牢牢扭住这一“牛鼻子”,紧紧围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机场群、环渤海港口群,自觉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在打造第三经济增长极中作出河北贡献。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省委副书记、省长许勤始终把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多次带队到北京市、天津市学习考察,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重点工作亲自过问、重大问题亲自协调、重要活动亲自出席。

今年2月10日召开的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全体会议强调,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向远期目标进军的第一年。各地各部门要坚定不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巩固拓展成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随着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三大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捷报频传。

一体化交通网络“连起来”。

5月29日,京雄高速河北段、荣乌高速新线、京德高速一期等三条高速同步通车运行,雄安新区实现与北京市中心城区直达,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直通,与天津港、黄骅港直连。

7年多来,我省坚持围绕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与京津联手打通或拓宽对接路32条段、2005公里,实行公共交通“一卡通”,全省铁路运营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7870公里、8042公里,均位列全国第二,初步形成轨道、空港、海港一体化的大交通格局。

生态环境“美起来”。

“以前只能看到本地监测数据,现在不仅能看到三地空气质量数据,还能看到污染因子组分数据。”省生态环境应急与重污染天气预警中心高级工程师张良感触最深的,是三地监测数据共享带来的变化。联合会商、数据共享大大提高了空气质量预报的准确性,如今三地对污染天气的捕捉率已达到95%以上。

我省坚持联防联控联治,加强大气区域治理、水系上下游流域治理、土壤属地治理,建立京冀、津冀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去年,河北优良天数256天,同比增加30天,PM2.5浓度44.8微克/立方米,下降10.8%,创历史最好。

产业协作“串起来”。

今年5月13日,北京与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举办。针对廊坊中集空港设备公司等16家企业提出的转型升级需求,北京市从创新资源供给库中挑选了北京奥特尼克科技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和单位,发布北京创新资源供给与河北廊坊需求匹配清单。

合作,不再只是“送项目”,还要“问需求、促提升”。当天,一批智能制造、数字经济、节能环保等项目签约,将大大促进两地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7年多来,我省坚持功能互补、融合互动,推动产业转移对接。首钢、现代汽车和怀来、张北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落户,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北京大红门、动物园等批发市场分别落户唐山、沧州等地,4万多商户入驻,带动疏解人口近10万人。

今年上半年,全省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2417个。其中,法人单位1461个。

积极推动“三区一基地”建设,全面落实河北在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走进金隅·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产业园,眼前一派繁忙景象。在冀东机械公司车间内,技术人员相继完成点焊、定位、内外纵缝焊接等一系列工艺后,一节大型风力发电机的塔筒雏形初现。

5年前,金隅集团与冀东发展集团签署战略重组协议。此后,来自北京和唐山市区的装备制造业企业陆续迁入曹妃甸,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在曹妃甸聚集发展。冀东机械也从唐山市区搬迁至此,产品从传统水泥建材装备及服务,逐步向环保、钢铁、冶金、石化、电力等行业转型。

加快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是党中央赋予河北的功能定位。7年多来,我省精准落实“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

——围绕打造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活跃对外对内贸易和有效扩大多层次消费。

我省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产业等优势,加强物流枢纽、园区、龙头企业建设,成功举办两届中国国际物流发展大会,中欧、中亚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2020年全社会货运量24.8亿吨、居全国第六位,去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0.2%,今年一季度进出口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同比增长32.1%和24.3%。

——围绕打造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我省连续实施“6643”和“432511”化解过剩产能工程,全省钢铁产能由2011年峰值的3.2亿吨压减到2亿吨以内。在坚定不移去产能的同时,抓住新的机遇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三二一”的产业格局不断优化提升。

“十三五”期间,我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超过7000家、总数达到9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15年的16%提高到2020年的19.4%。

——围绕打造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我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统筹抓好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和县城改造提升,规划建设300多个特色小镇和1万多个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水平,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3年的48%提高到2020年的60%以上。

——围绕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坚决筑牢首都生态安全屏障。

我省加快张家口首都“两区”建设,实施燕山——太行山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用足用好引江水、引黄水,合理利用水库水、汛期水,深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加强衡水湖、渤海近岸海域等区域生态保护,环境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积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协同发展动力和活力

河北的部分事项,在北京、天津也能办了。

5月13日,2021年北京·河北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上,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首批推出453项高频便民事项和7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施“区域通办”。

7月16日,天津滨海新区与沧州渤海新区签署协议,决定就“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公司登记”等首批30项商事登记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施“跨省通办”。

“区域通办”“跨省通办”,打破的是区域之间的行政壁垒,方便的是三地企业群众。百姓办事不用再“两头跑、折返跑”,市场主体跨地经营更加便利。

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7年多来,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获批并加快实施,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32项改革试验任务全部完成。我省与京津实现了一批资质认证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互通,跨区域组建了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等一批市场主体,体制机制障碍一个个被打破。

改革创新,让“通武廊”种出协同发展“试验田”。

今年6月26日,北运河廊坊段与通州段同步实现旅游通航,明年有望实现互联互通,成为京冀两地深化协同发展、生态共建共享的新亮点。

主动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我省按照“四个统一”的要求,加快廊坊北三县与北京通州区一体化发展,列入规划的大厂厂通路、香河安石路等4条跨界公路项目,正全力加快推进。

改革创新,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

张文峰是中关村第三小学派驻雄安校区的校长。如今,他带领中关村三小的骨干教师,在雄安新区建立起全新的课程、教师队伍工作机制,努力推动京津冀区域教育更优质、更均衡。

近年来,三地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促进京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河北延伸,不断缩小公共服务落差。我省与京津实现一批资质认证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京津优质学校在我省设立分校28所,京津30家医院纳入我省医保定点范围。

改革创新,让协同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

薄如蝉翼的陶瓷片,却能为一盏400瓦LED灯提供散热——这是中创燕园半导体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热导性氮化铝陶瓷基板。经过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的孵化培育,这一技术用4年时间实现了从实验技术到产业技术开发和量产的跨越。

京津研发、河北转化。一个个协同创新平台,正在打造成吸引京津高端人才、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的“强磁场”。

7年多来,我省与京津高校、科研单位等累计共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65家,共建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95家,实现京津冀高新技术企业整体搬迁资质互认、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十三五”期间,全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900亿元。

上一篇: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协同发展第二届高峰论坛在廊坊举行
下一篇:廊坊北三县:“净绿亮美”绘环境底色 四大集中行动22项重大工程扎实推进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