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月5日,全国31个省区市党委陆续审议通过本地“十四五”规划《建议》(下称《建议》),区域协同发展的理念在各地《建议》中均有所体现。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在《建议》中,均设立专门板块专项制定京津冀协调发展推进计划,从产业转移、交通一体化到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方面都做出具体安排。
疏解非首都功能 津冀产业承接联动
北京在《建议》中,把“更加突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要求之一,指出要“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以减量倒逼集约高效发展,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齐飞,增强与天津、河北联动,构建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建议》从持续推动疏解整治促提升、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推动形成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高标准完成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任务四个方面,对“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其中明确,“完善央地联动疏解机制,主动配合支持部分央属市属资源向河北雄安新区等地疏解转移。”“坚持把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作为分内之事,建成‘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共同推进河北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规划建设,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合作。唱好京津‘双城记’,加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重点平台建设,推进北京空港、陆港与天津港的融合。”
在积极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上,河北持续落实“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加快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同时,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对接和落实疏解项目清单,推动北京高校、医疗机构、企业总部、金融机构、事业单位等一批标志性项目落地实施。
为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天津提出2个主动服务:主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天津在《建议》中提到,一方面,“立足强化城市主导功能,运用市场化招商机制引进首都外溢项目,不断优化承接结构”,“推进‘微中心’规划建设,打造功能承接‘第二战场’”。另一方面,依托先进制造、航运物流、职业教育等优质资源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深化创新分工与产业协作。支持静海、西青等区发挥区位优势,全面对接服务雄安新区。
便利内外交通 持续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
为了让“轨道上的京津冀”更加畅通便捷,三地都在《建议》中对交通建设提出要求。
北京将大力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积极推进京雄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设,推动铁路客运和货运外环线建设,推动过境货运功能外移,推进丰西、双桥编组站外迁。加快京滨城际、京唐城际、京港台高铁(丰雄商段)、城际铁路联络线等轨道交通建设,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
天津将打造交通强市,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和市域(郊)铁路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同时完善开放互联的区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京津雄半小时通勤圈、主要城市1—2小时交通圈。
河北提出,加大产业转移、交通一体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努力实现新突破,着力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基本建成安全、便捷、智能、高效、绿色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齐抓绿色生态 建设绿色京津冀
近年来,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广。未来5年,京津冀三地也将完善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共同推动绿色发展。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北京提出,坚持“一微克”行动,以治理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为抓手,聚焦机动车、生产生活、扬尘等领域,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巩固平原地区“无煤化”治理成果,科学有序推进山区村庄煤改清洁能源。
天津、河北均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作为治污目标。为此,天津将“深入推进产业、布局、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巩固提升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成效,深化燃煤、工业、机动车、扬尘污染治理”;河北将“积极稳妥推进冬季清洁安全取暖,继续推进‘公转铁’,深化重型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严控工业污染排放”。
此外,3地均在《建议》中将“垃圾分类”纳入绿色发展工作中。北京明确“把垃圾分类纳入社区治理。以服务促管理,推动市民文明习惯养成。”同时,“聚焦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持续从源头上促进垃圾减量,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天津将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河北将构建废旧物资和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此外,加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强就业、养老、社保等政策衔接,完善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体制机制等多方面措施都将积极推进。未来5年,京津冀将携手奋进,推动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基本形成,让“轨道上的京津冀”更畅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更完善,京津冀百姓的生活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作者:唐嘉艺 白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