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农科院科研人员李海杰在赵县现代农业园的物联网控制室,查看整个园区作物生长情况。 河北日报记者赵红梅摄
□河北日报记者 赵红梅
“注意,赵县现代农业园区5号大棚达到番茄病毒病发病条件,请防治。”
10月15日一大早,石家庄市农科院科研人员李海杰的手机上,出现了这样的提示。李海杰马上通知园区的生产管理员李东山,当天就对5号大棚的番茄秧苗进行了防治。
10月23日,走进赵县现代农业园区5号大棚,记者发现,棚室里的秧苗生机勃勃。
李海杰介绍,秋冬茬番茄苗期高温,再加上白粉虱危害,极易造成番茄病毒病的发生与流行。以前,蔬菜病虫害发生了,再用药,会影响秋冬茬番茄的产量和品质,事倍功半。如今,他们和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合作研发了番茄病毒病预警平台,当环境条件适合病毒病发生时,平台就会发出预警提示,他们就通过调控温室的高温环境,并对温室白粉虱进行及早防治,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避免病毒病的发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事倍功半到事半功倍,前后变化和京冀科技合作密不可分。
京冀合作共同实施科研项目,开展成果试验、中试与转化
石家庄市农科院院长田国英介绍,作为一个市级的科研院所,石家庄市农科院原来只注重传统的小麦、玉米、棉花三大作物的课题研究,对于经济作物和农业信息化很少涉猎,也缺乏这方面的人才。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速,以及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农村劳动力短缺,发展信息化农业成为必然。
为弥补短板,田国英带领相关科研人员,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针对石家庄市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需求,积极和北京农科院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联系并寻求合作。
2014年,石家庄市农科院和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联合组建了“互联网+现代农业联合工作站”。2017年共同打造了“赵县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物联网综合示范基地”,2018年联合共建“石家庄市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0年双方在石家庄市农科院建立了“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家庄创新示范基地”,同时将“甘蓝生态无人农场建设”项目落地石家庄市农科院赵县实验基地,其核心技术——“蔬菜规模化生产人机智能协作技术”列入2020年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
在此基础上,双方通过充分整合各自技术优势,建立了长期战略性技术合作关系,联合申报实施多项省市科技项目,在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遥感、无人农场等多角度展开合作,取得了多项先进技术成果。
——开展了设施蔬菜生态环境智能调优控制技术研发、集成与应用。针对河北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信息化设施不完善、自动化管理技术水平落后、精准化决策指导不足等问题,双方从设施感知传输设备、环境智能调控、设施蔬菜生产辅助智能决策、云服务平台技术等几个层面开展了技术研发,形成了一系列低成本、实用性强的物联感知、传输、分析决策及控制技术及装备,构建了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设施蔬菜精准信息服务云平台,实现了设施蔬菜智能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其核心技术——“设施蔬菜生态环境智能调优控制技术及装备”经河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组织专家组进行评价,项目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技术成果近3年来在我省累计推广面积20.8万亩,亩节支增收1871元,新增经济效益2.44亿元,节约水资源366.91万立方米,实现了蔬菜生产的稳产高效、安全、环保。主推技术“农业温室物联网环境监测与远程操控技术”列入河北省农业农村厅“2019年河北省农业主推技术”。
——开展了多平台与多时向农业资源定量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发应用。通过无人机和高空遥感辅助农情监测技术应用,提高了田间管理智能化水平。通过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平台信息技术手段,对石家庄市17个县(市)生物、林地、水、耕地、设施农业5大类农业资源开展遥感监测,并创建石家庄农业资源遥感监测服务平台,客观掌握石家庄5大类农业资源情况以及变化轨迹,为实现石家庄农业资源的现代化和智能化管理提供支撑。
——开展“蔬菜规模化生产人机智能协作技术”应用与示范。如今,在石家庄市农科院赵县现代园区,从露地甘蓝的无人化深松、旋耕作业,到智能无人化起垄作业、人机智能协作移栽作业、无人水肥施用作业、无人植保作业等甘蓝种植关键环节全部实现了无人化,甘蓝生态无人农场数据化的精量决策控制模型代替了经验性粗放管理,实现了水肥药的精准利用,提质增效效果明显,平均减少人工投入成本55%,平均减少水、肥、药施用量分别为25.4%、31.2%、70.5%,露地蔬菜亩均节本增效112元,同时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京冀科技合作带动了河北人才素质的提升,也加快了北京科研成果的形成和转化
科技项目的合作促进了河北人才的培养。
黄媛是石家庄市农科院的一名科研人员,原来拿不到科研项目,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农业信息编发工作。近几年,通过京冀科技合作,参与了设施蔬菜生态环境智能调优控制技术研发,完成了设施蔬菜预警平台建设,如今,还申请到“设施番茄壮苗测控体系研究与应用”科研课题,开始独当一面。
“通过和北京合作,我们所引进培养了农业信息化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4名,人才不断壮大,团队整体水平大幅提升。”田国英高兴地说。
北京科研单位的先进技术在河北进行试验、中试、示范,也使北京科研人员受益匪浅。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周阳研究员介绍,通过和石家庄市农科院合作,在赵县进行品种选育,他们课题组培育的小麦新品种轮选103,被国家小麦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专家组评定为黄淮麦区北片节水性较好的绿色小麦品种,新品种轮选49实现了高产与优质的统一。
“我主要从事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研究,在赵县实验基地做蔬菜规模化生产人机智能协作技术的研究实验。”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陈诚助理研究员介绍,在赵县实验基地做技术成果研究和落地转化过程中,石家庄市农科院给予了大力支持,在试验基地、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技术试验基础条件,加快了成果的转化推广。
据统计,近年来,通过双方合作,共实施科研项目6项,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8项,这些农业信息化新技术、新产品落地河北转化推广,累计推广面积34.7万亩,新增经济社会效益4.13亿元。田国英介绍,今后,石家庄市农科院将进一步加强同北京、天津等地高层次科研团队的联系,使更多的先进技术和产品落地河北,促进我省现代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