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聚集京津冀协同发展
深度协同 京津冀瓣瓣同心

7月24日拍摄的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记者 赵娇莹 李相伯

“前几年我来的时候,这路还是七拐八拐才能到,你看现在,条条大路都通畅,到哪儿都特方便。”在北京上班、廊坊燕郊居住的社区居民车丽丽走在环境优美的社区里露出“酒窝笑”。

车丽丽的感受不是个例,也不仅仅是在廊坊。自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三地协同发展程度日渐提高,交通一体化让道路更畅通,产业合作让人们更富足,环保联防联控联治让蓝天更多,京津冀职称资格互认让专技人员共享协同福利……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的快速构建和紧密落实,给三地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铁公机”提速,交通率先突破

三伏已至,骄阳似火。7月23日,燕郊西出口项目施工现场一片繁忙,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做着手头工作。

“这里‘五路汇聚’,位置特殊。作为三河连接北京的咽喉要道,有限的通行能力极大影响群众出行。”中建一局燕郊西出口改建工程项目执行经理李飞龙介绍说,该工程建成后将理顺交通组织,极大改善拥堵问题,缓解进出京交通压力,使三河市更好地融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设。

改变不止于此。6年来,我省把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打通拓宽“对接路”29条段、1774公里,更多的“断头路”“瓶颈路”变成了“舒心路”。太行山、延崇高速公路相继贯通,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7476公里。

京张高铁开通运营,崇礼、大张、呼张铁路建成投运,“轨道上的京津冀”也正快速推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通航,临空经济区廊坊片区加速建设,“空中的京津冀”乘势起飞……

京津冀协同发展之“路”越来越通畅,不仅加速推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市场一体化,更为京津冀协同向广度深度拓展创造了条件。

加强产业合作,汇聚强劲动力

早上8点,沧州明珠国际商贸城A区早市已热闹起来。一批批或拎或拖着彩色马甲袋的批发客来来往往,撕胶带打包的声音接连不断。

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工作之一,明珠商贸城自2014年10月起,承接北京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商户,目前共吸引商户一万余家,其中,部分商户在新城买地建厂,服装产业链逐步完备。

“早换地方早扎根。北京道路日渐‘拥挤’,进货出货都难,搬迁是大势所趋。”已在服装批发行业里干了近20年的商户林美芳十分痛快地转战沧州,她说,虽然换了“门”,但生意依然“红”火。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中指出,截至2020年6月底,我省累计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11727个,其中产业活动单位7641个;与京津共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98家,各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76家,累计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662.9亿元。

产业合作,互惠互利。首钢从北京迁址唐山,在首钢的示范效应下,曹妃甸与北京的合作驶入快车道;张家口大力承接可再生能源、冰雪运动装备制造、大数据、文化旅游等产业,累计落地京津项目203个,投资2309.5亿元;雄安新区则集聚创新要素资源、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先后有20余家央企落户,并不断从京津新签约引进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三地发展实力均获得不同程度提升,2014年-2018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由67290.5亿元增加至85140.3亿元,增加了17849.8亿元。

践行绿色发展,共享生态红利

今年5月1日起,京津冀三地同步施行《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这是京津冀三地首次针对大气污染防治协同立法的成果。

“比如检出尾气超标,以前一般会罚款和劝返。现在生态环境部门会出具维修复检催告单,10个工作日内维修复检合格才能销号,否则会被录入超标排放‘黑名单’,在京津冀‘寸步难行’。”条例实施后,石家庄市鹿泉区机动车环保联合检查站站长侯建奎经常现场普法。

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不光要保障蓝天白云,还要让山更绿、水更清、地更净、湖海更美。

我省强化生态优先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修复,2019年全省完成营造林10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与北京市建立实施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与天津市签订第二轮引滦入津上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三地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实现了上下游溯源治污、源头护水,京津生态屏障更加牢固,三地居民共享生态发展红利。

“这几年明显发现湿地鸟的种类、数量多了,来这里拍鸟、观鸟的人也多了。”怀来县摄影爱好者孙慧军近日抓拍到了对栖息环境要求很高的黑鹳,喜不自胜。

6年多的发展,京津冀产业、生态、交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得以实现,协同发展的核心支撑建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携手共进、风雨同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蓝图将一画到底,创造无限可能。

上一篇:河北新闻网|河北固安:京南崛起创新之城
下一篇: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深化互联互通 促进要素流动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