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许峰[北京报道]
阅读提示
河北党政代表团北京之行的学习考察重点放在了被称作“中国硅谷”的中关村。
2015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总收入4.07万亿元,以“一区十六园”占全市2.97%的土地面积,实现了对全市经济增长36.8%的贡献率。
作为北京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的支撑力量,中关村的创新发展也为首都产业疏解提供了强大的后续支持。
在经济发展亟需动能转换的新常态下,中关村乃至北京的创新发展,对于转型调整中的京畿大省河北而言,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审视这个创新之地,不但可以发现其持续深化改革和政策创新的不懈坚持,更能体会到贯穿始终的创新精神。
1政策先行,释放创新活力
在中关村,人们喜欢把一些政策转换成“数据”来表述。
他们可能不清楚《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的内容,但他们知道“京科九条”都包含什么,尽管两者是一回事儿。
类似的还有“1+6”“新四条”“新新四条”,以及“京科九条”的“姊妹篇”——“京校十条”。
其实,它们都是为中关村乃至北京创新发展所设计的创新政策。
“1+6”和“新四条”主要涉及中央事权方面,在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延期缴纳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突破。“京科九条”和“京校十条”则属于市级创新政策。
“京校十条”发布于2014年1月,主要受益面为高校。这一政策被人们称道的是:允许教师兼职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京科九条”出台于2014年6月,政策覆盖的是科研机构。主要内容包括科研机构可以自主设置科研岗位,可以年薪制聘任高层次人才;科研经费可用于产业化,成果转化70%收益可用于奖励;鼓励科研机构将仪器设备、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孵化服务等。
业界这样评价“京校十条”和“京科九条”的创新:前者把“象牙塔”里的创新活力释放出来了;后者则全面盘活了北京科技领域人、财、物,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让“原地踏步”的科研成果“转”起来。
北京推出多项富有突破性的新政,不能否认与其首都身份及政治资源禀赋有关。加之中关村变身首个国家级创新示范区,本身也肩负着创新示范的使命。
但促使他们实现政策突破的理由并不仅限于此。
“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如是提出。
破解制约之道,唯有改革。中关村示范区则肩负起先行者责任。
为促进产学研结合,中关村引导建立若干开放实验室,支持建立大学科技园和孵化器;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研究院等,支持产学研部门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促进科研人员与企业人员双向流动,加快科技创新进程。
为解决科技成果流通问题,中关村成立了技术交易机构。通过市场选择的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并通过市场反馈促进技术改进。
来自中关村管委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关村共有105项激励试点方案获得批复。2011年以来,中关村实施了70余项改革举措,涉及创业支持、人才引进、企业融资、商事登记、海关、检验检疫等多个方面,不断形成了可复制的经验。
“中关村的很多政策看起来很细,甚至很小,但针对的都是创新创业所遇到的具体问题,都是带有先行先试和突破性的。这种政策创新思路对于其他地方,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挂职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的河北省科技厅副巡视员张涛说。
而来自政策层面的突破和创新一直在延续。
今年3月初,公安部出台支持北京创新发展出入境管理改革的20条政策,成为全国外籍人才管理力度最大的制度创新,其中多项政策直接提到中关村。
去年11月,工商总局批复同意支持中关村创新发展的19条意见。今年1月,新闻披露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实施支持中关村食品药品监管及产业发展的12条政策。去年底,质检总局支持中关村设立特殊物品及生物材料进出口“一站式”服务平台。
当此之际,不难理解为何中关村产生了那么多全国“第一”——全国第一部明示“法无明文禁止皆可为”的科技园区条例,全国第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全国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全国第一家有限合伙制企业投资机构,全国第一家科技成果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
2转变职能,升级创新服务
点一杯咖啡,就可以免费获得一天的创业工作空间。在这里,你可以发布或寻找创业项目。甚至,项目从孵化到产业落地的全流程服务,都可以在这里享受到。
这就是中关村创业大街。
这是一条聚集了各类新型孵化器的场所。从最早的车库咖啡到后起之秀3W咖啡、36氪,都闻名业界。
这条街上还有一个创业会客厅。从其业务窗口设置和专门辟出的党员活动区看,似乎是机关单位,但会客厅的负责人李英明告诉记者,他们其实是一个政府打造、市场化运作、社会化力量参与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从法律咨询到融资疑问,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而运营整条创业大街的,是北京海置科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这种态势也是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与政策驱动下,结合商业模式共同形成的。创业大街既是一个在政策引导下做出来的示范街区,同时它又是一个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产品。”海置科创董事长姚宏波说。
创新创业,要尊重市场规律,就要摆正政府和市场各自的角色定位。中关村创新发展的过程,便是政府和市场明确自身功能定位的过程。
中关村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中关村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市场、社会发挥作用的强度和方式有所不同。但总的趋势是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发挥新型社会组织在治理体系中的平台和服务功能。这样才能形成联合治理的“创新共治”格局,更好地为创新创业提供服务。
基于上述认识,中关村管委会坚持了一个理念,就是政府职能主要是在涉及国家战略和国防领域的创新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为创新提供制度供给和公共服务,保护知识产权,营造环境,在市场失灵、缺位的领域和环节补位。
中关村的政策创新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尽管政策出自政府,但同时也遵从了市场的需求。
例如,设立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与专业化的投资机构共同成立子基金。政府不参与日常管理,充分尊重专业管理团队判断,与社会资本共担风险。资金退出遵从市场规则,不必走招拍挂程序。
据统计,目前中关村已引导设立各类投资基金45只,规模逾200亿元,发生的创业投资案例和金额占全国40%以上。
提供创新服务,决非政府大包大揽。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
而对于各类新型社会组织,中关村积极支持其发展。
据介绍,在中关村开展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改革试点,实施了社会组织可无业务主管单位直接登记,可在全国范围吸收会员和开展活动,产业技术联盟可直接登记为社团法人等系列举措。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进步通常以获得市场回报为支撑。”有学者指出,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应该创新观念,明确定位,转型服务,向市场注入更多激励因素,引导和刺激经济发展。
认识决定行动。一场创新政府管理理念的改革在北京开启。
2014年,北京市工商局海淀分局发出了北京首张新版营业执照,执照主人是清华大学学生创客王世栋。公司注册程序的人性化,让大学生刚刚起步的创业征程扯直了风帆。
生物医药科学家们不用在试剂进口流程上发愁了,首个“一站式”生物试剂进出口中心为他们解决了诸多后顾之忧。
怎样的治理体系,带来怎样的创新态势。
以只有220米长的创业大街为例,在这里,不管是孵化、培训、投资、媒体宣传,还是细分的软件硬件、人力招聘,以及传统行业、互联网行业,都形成了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链条。
从2014年6月开街到2015年12月,中关村创业大街已累计入孵创业团队700个,其中超过100个为海外团队。合作投资机构超过2500家,有375个团队获得融资,平均每家融资500万元。
市场主导下的创新治理体系,让中关村各园区产业迈向“高精尖”。
中关村位于核心区海淀园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牢牢占据着研发设计和销售这“微笑曲线”的两端。昌平园、大兴—亦庄园的生物医药产业,丰台园、房山园的高端制造业,顺义园、怀柔园的新材料产业等都呈现了迅猛发展态势,形成各园差异化、高端化、协同化发展的格局。
▲中关村构建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吸引了人们前来寻找合作机会。
本报资料片
▶众多孵化器为北京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图为某孵化器内场景。
本报资料片
系统设置,营造“双创”生态3
不久前,中关村“独角兽企业”榜单发布,小米、美团点评、滴滴快的、京东金融、乐视移动、神州专车、凡客、搜狗、爱奇艺等40家企业上榜。
北京成为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年轻“独角兽企业”的城市,占全国的半数以上,在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硅谷。
除了估值体量满足10亿美元,“独角兽企业”因其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往往爆发力惊人。此次上榜的“独角兽企业”,大都是在2010年后创立的。
“众多的创业苗圃和众创空间、便于获取的创新创业资源、优异的高端人才环境、包容失败的创业文化,都是中关村之所以孕育出这么多‘独角兽企业’的原因。”长城战略咨询总经理武文生说。
这种评价所指,是中关村的创新创业生态。
“中关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靠的不是简单集聚创新要素和主体,不是简单提供政策优惠,而根本上靠的是形成有利于‘要素聚合、主体协同、文化融合、环境友好’、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说。
据介绍,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由领军企业、高校院所、领军人才、天使投资和创业金融、创业服务、创新创业文化等六大要素和市场、法治、政策三大环境构成。中关村乃至北京围绕创新的改革和突破,多是围绕上述设置切入的。
为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法治环境,2014年,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成立,随后,中关村知识产权诉前调解中心在核心区挂牌成立。在政府引导下,一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应运而生。政府和市场,共同为科技企业和科技创业者提供法治支持。
紧盯人才要素,不久前北京市又启动了一项新的顶尖人才引进计划——清华、北大、人大等13所高校负责人从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手中接过了“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铜牌。北京财政将以5年为一周期,每年给予他们5000万元至1亿元的经费投入,其中七成要用于国际创新人才的聘用、国内创新人才资源的整合。
“创新理念在哪儿,资本就往哪儿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校长梅瑞克·格特勒日前在北京说。
与此同时,创新创业的系统化完善也在升级中。
据了解,今年中关村将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包括会同海淀区推进“一城三街”建设、改造提升中关村大街;支持大企业和产业联盟建设“双创”平台;支持郊区分园建设创新型孵化器和“双创”社区;支持在海外设立跨境创业服务机构;支持国际知名孵化机构在中关村设立分支机构;建立示范区社会组织诚信体系等等。
有学者分析,目前的中关村,正从着力构建区域性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转变为着力推动构建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并成为关键枢纽。
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带来的是生长其间的科技企业的爆炸式增长。2013年中关村新增科技企业6000家,2014年新增1.3万家,2015年这个数字达到2.4万家。
数字之变的背后是北京市政府推出的“十百千工程”“瞪羚计划”“展翼计划”等系列支持行动,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从中脱颖而出。
新生态系统孕育出产业新势力。随着中关村创新创业的步伐加快,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开始显现。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金融、信息、科技服务三大优势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第三产业比重由75.5%提高到79.8%。同时,中关村、金融街、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中心区、临空经济区和奥林匹克中心区等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聚集发展水平快速提升。
北京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成就的奇迹高地。
在这里,20年造就联想,10年成就新浪,6年培育了百度,5年催生了小米;
在这里,政、产、学、研、用、资、介在深度融合;
在这里,信息产业、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新一代新兴产业不断酝酿。
中关村发力 京津冀协同创新
相 关
记者从北京中关村管委会获悉,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中关村正从构建创新格局,打造园区链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建设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三方面发力。
为构建京津冀创新格局,中关村已研究起草《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提出了政策先行先试、创新社区建设、要素资源整合、新兴产业培育、重大应用示范等实施任务。该计划有望于今年发布实施。
同时,组建“一司一金一空间”。
“一司”指支持中关村发展集团联合招商局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成立了“中关村协同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开展规划咨询、园区开发、运营服务、产业整合等业务。
“一金”是联合天津宝坻,河北保定、承德、张家口等14地政府及金融机构设立规模100亿元的“中关村协同创新投资基金”(首期20亿元),采取“1+1+N”模式(即1只母基金,1只协同创新基金,N只区域子基金),为区域重点产业化项目、创客空间、共建园区提供融资支持。
“一空间”是支持中关村发展集团、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中关村领创空间”,将线上虚拟服务平台和线下实体服务空间相结合,推动中关村技术、人才、资本、市场、平台等要素向津冀辐射。
此外,中关村还谋划打造以“中关村数据研发服务—张家口、承德数据存储—天津数据装备制造”为主线的“京津冀大数据走廊”。
就打造京津冀创新园区链,中关村除了继续推进天津滨海—中关村等科技园共建外,还谋划加快推进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石家庄(正定)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建设,支持中关村各分园与河北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对接。
中关村还支持各分园以品牌与管理输出、产业协同配套、利益分享等方式,与秦皇岛、保定、张家口、唐山等地开展了协同创新和园区共建。
为建设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关村方面表示,在中关村各协会、产业联盟的组织推动下,一批企业落地津冀。同时,引导各类创新型孵化器及大学科技园,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引导当地创业服务机构集聚,开展融资、辅导、宣传、技术等服务。
目前,北大科技园等10家大学科技园与启迪之星等20余家创业孵化机构已在河北建设技术研发与创业服务平台。创客总部、YOU+国际青年社区、36氪、中关村海外科技园公司、清控科创、瀚海智业、汇龙森等服务机构已落户津冀。
尽管去年8月才开放,但位于中关村核心区的太库(北京)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已经实现技术类创业项目产业化落地华夏幸福产业园的突破。
据该公司总经理张凯介绍,其在孵项目智能硬件硅谷企业Filmpower通过太库(北京)加速孵化,影视制作中心和研发制造中心将分别落地大厂影视创意产业园和香河机器人产业园。
文/本报记者 张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