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聚集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6年来新变化—— 面对新考题,京津冀携手“战疫”

市发改委等部门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6年来新变化——

面对新考题,京津冀携手“战疫”

        外地返京须隔离观察14天,但住在北三县、工作在北京的上班族怎么办?产业协同多时,同在一条产业链上,疫情期间复产如何保障产业上游供应?老百姓往来密切,患者诊治又能否携手?

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功力是否做到实处。“三地第一时间就建立了疫情联防联控联动工作机制,各专业部门畅通对接。”昨天,市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6年来的成效,面对疫情,三地携手联防联控更成为一大亮点。

疫情防控:

环京周边地区通勤人员隔离统一标准

“在高速路上测个体温,就直接能进京正常上班了。”住在廊坊的市民于先生在中关村上班,正式复工前,他还担心自己要被隔离14天。但很快,通过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他这种情况被排除在外。

这得益于京津冀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联动工作机制,类似的问题可以迅速解决。“在这一机制基础上,三地在人员流动引导、交通通道防疫、防疫物资保障、生活物资保障、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建立更加紧密的沟通联系。”市发改委协同综合处处长周浩说。

京津冀地缘近、人缘亲,疫情防控更需携手。目前,京津冀三地已经建立多种通报联动机制和诊疗经验共享及危重病例会诊制度,每天互通情况,共同对密切接触者采取有效管控措施,严防疫情传播,并根据需要组织专家组会诊研判,共同提升救治能力,提高收治率、治愈率,降低感染率、病亡率。

还需携手的是企业复工复产。“三地在信息互通、疫情防控物资供应、企业复工等方面,相互支持、精准施策。”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近期已经梳理了急需津冀政府协调解决的复工问题,纳入协同工作机制,在保障企业疫情防控措施到位前提下,给予协调推进,逐步得到推动落实。

周浩介绍,下一步,京津冀三地将进一步细化落实京津冀疫情信息互通、人员有序流动、生产生活保障物资通行、区域产业链配套企业和重点项目复工复产、交界地区疫情联防联控联动等十个方面制度措施,形成各方合力,协同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为全国疫情防控做出积极贡献。

重点突破:

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开局起步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包括医疗卫生在内的公共服务本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突破的先行领域,恰是这次携手“战疫”的一大关键。

去年9月在雄安新区,北京以“交钥匙”方式新建的医院项目实现开工。软件上,北京宣武医院等5家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对口帮扶容城县,北京妇产医院支援容城创建的“儿童早期发展中心”更填补了新区儿童健康领域空白。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京张、京承、京唐、京廊、京保之间的34个重点医疗卫生合作项目落地。据统计,河北来京就诊患者已由2013年的940万减少到2018年的770万,帮扶作用显现。

与此同时,北京也持续推进中心城区医疗卫生资源疏解,统筹引导核心区优质资源向城市副中心、回天地区、城南地区等资源薄弱地区转移。以天坛医院整体搬迁为例,疏解核心区床位950张,新院门诊急诊量与2017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约41%和56%。来自市卫健委的数据显示,去年核心区外地患者较2017年同期减少28万余人次,下降2.29个百分点。

像医疗卫生这样实现新突破的协同发展重点任务还有很多。2014年至2019年,京津冀三地空气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北京市从2014年的85.9微克/立方米降至2019年的42微克/立方米,下降51%,京津冀区域下降46%。

在这背后,三地推动区域统一规划、统一立法、统一标准,还建立了京津冀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明确了定期会商、联动执法、联合检查。

去年9月,京冀交界的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北京“飞”入“双枢纽”时代;年底京张高铁开通,把张家口纳入“环首都1小时交通圈”;“6年来本市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全部打通,国省干线‘瓶颈路段’大部分已经消除,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市交通委协同处处长赵阳说。

产业协同上,疏字当头。一方面北京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限目录,截至2019年底全市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2.28万件,6年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759家,疏解提升市场631个、物流中心122个;另一方面,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1063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超8000家,科技创新园区链加快形成。

“今年三地将加强产业政策衔接,围绕雄安新区产业定位,支持雄安新区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联动发展。”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北京一翼:

副中心建设拉开框架

长安街最东边,城市副中心是北京的重要“一翼”。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综合局副处长徐俊说,副中心交通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项目,生态环境等一批有着重大影响的标志性工程按时实现开工,副中心城市框架正在有序拉开。

老百姓最在意的交通方面,副中心“一带一轴”空间结构的交汇处,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正拔地而起、2024年底通车,作为“四网融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实现1小时直达雄安新区、15分钟直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直达大兴机场;南起京哈高速立交、北至通州潞苑北大街的东六环即将入地、拓宽,2023年12月完工后,东六环主路将由双向四车道拓宽到双向六车道;继京哈高速、京通快速路后,市区和副中心之间迎来第三条重要快速通道——广渠路东延全长约7.6公里,年内建成通车。

一批文化产业项目也有了新进展。去年10月底,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开工,这些建筑都位于副中心城市绿心西北部市民文化休闲组团,总建筑面积29.73万平方米,计划2022年12月底工程完工;占地4平方公里的环球主题公园一期将在今年完工,一期总占地面积约为1.69平方公里,包括环球主题公园和度假区两部分,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环球主题公园,力争明年“五一”正式开园。

徐俊还披露了一批教育卫生项目建设时间表:以“北京”为名的北京学校设计规模108个教学班,小学部今年上半年将具备开学条件,中学部及共享区处于结构施工阶段,计划今年12月底全部完工;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已经于2019年3月开工建设,计划2023年底建成并投用,新校区可容纳学生2万余人,计划大学本科段学生统一在该校区就读;黄城根小学通州校区已于2019年8月底交付使用;景山学校通州校区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计划于今年三季度完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计划今年四季度实现竣工。

医疗卫生方面,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去年11月底已经开工,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500张,计划2024年12月竣工。

生态环境方面,副中心“城市绿心”成形,星形园路环全线贯通。整个绿化公园占地11.2平方公里。按照工期计划,“城市绿心”今年“十一”前实现开园,将成为城市副中心最具特色的“有生命力的地标”。(记者 曹政)

上一篇:【京津冀协同发展6周年】“新引擎”开启辐射带动模式
下一篇:【京津冀协同发展6周年】河北:43个重点平台精准承接京津产业转移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