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聚集京津冀协同发展
河北日报:全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

□康振海

核心提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5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要求我们以“雄安质量”为目标高质量高标准推动雄安新区建设发展,以承接平台和承接环境建设为抓手有序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重点激发高质量协同发展动力,以当好首都绿色安全屏障为己任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和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以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突破口稳步提高京津冀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水平,全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

1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到河北雄安新区、天津、北京,实地视察京津冀协同发展情况,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全局的高度和更长远的考虑来认识和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增强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稳扎稳打,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作善成,下更大气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吹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一阶段的动员令,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5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要求我们下更大气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

以“雄安质量”为目标高质量高标准推动雄安新区建设发展

《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明确提出要创造“雄安质量”,把雄安新区打造成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全国样板,打造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雄安质量”是系统的、全面的、具体的,核心内容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建立“雄安标准”体系,涵盖建设目标、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城市风貌、生态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也包括城市安全、城市管理等。创造“雄安质量”,一是要深入研究和构建“雄安质量”体系。“雄安质量”体系应包括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通过高标准体系来保证“雄安质量”。二是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大胆推动各个领域特别是改革开放前沿领域一些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见行见效,给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要融合土地、资本、人力、信息、技术等各方面要素,形成一种全生命周期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模式,着力聚集高端高新产业,广泛吸引高层次人才,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三是要严把质量标准,推进重大工程高质量落地见效。扎实推进十大类项目和十大工程,集中打造一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标志性工程项目,建设一批交通、水利、公共服务等重大基础配套设施。四是要抓好生态建设,增进民生福祉。建立雄安新区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长效机制,推进白洋淀及上下游协同保护和生态整体修复,注重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在推进就业创业、公共服务提升、土地征迁安置、科学管控等工作中,使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以承接平台和承接环境建设为抓手有序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必须进一步树立全局理念,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认真抓好承接平台和承接环境建设。雄安新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除此之外其他承接平台也要担负起集聚高新企业、发展要素和人才的重要职能。当前我省承接平台建设扎实推进,但整体上还存在“布局散、整合难、发展慢”等问题,产业项目招商引资还存在“质量较低、恶性争抢”等现象。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大力提升重点经济功能区的营商环境。推动以重点经济功能区为行政单元的关键领域的放权改革和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让重点经济功能区在制定扶持政策、决定办事流程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方面有更多自主权。二是加快建设承接“微中心”。以重点县城和乡镇为载体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沿快速铁路、高速公路通道,高起点建设定位明确、特色鲜明、职住合一、规模适度、专业化发展的“微中心”,充分发挥各市县比较优势,特别是抓好“环雄安”及毗邻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县区的规划发展。三是深入推进协同发展战略功能区的建设与发展。以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张承生态功能区等战略合作功能区为主体,以沧州渤海新区、正定新区、北戴河新区为支撑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逐步将协同发展战略功能区建设成为全省高端产业发展聚集区、北京优质要素外溢承接区以及深化改革与开放合作试验区。

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重点激发高质量协同发展动力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正确处理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从根本上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公平、激发活力、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机制。为此,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一是从实际出发,加快与京津建立协同机制。立足“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主动服务北京、天津,全方位加强与京津协同合作,特别是持续推动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二是建立产业利益共享机制。探索产业园区跨区域共建模式,共同组建企业化运营管理主体,税收和运营受益按出资比例分享。探索与京津共同发展“飞地经济”的利益分配新机制。在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张承生态功能区等战略合作功能区,共同组建企业化运营管理主体,探索建立产业园区跨区域共建共管共享模式。三是统筹推进有利于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相关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部署要求,全力推进我省科技体制、财税体制、社会发展体制、人才和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弥合发展差距、贯通产业链条、重组区域资源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协同突破传统产业生产技术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联合攻关等重点难点痛点,从而有效解决我省科技发展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以当好首都绿色安全屏障为己任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和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

实践表明,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越好,对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吸引力就越强,也就更容易形成高质量、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如果能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前,京津冀区域仍然存在着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问题,影响着高端产业发育和创业环境改善。有效改变这种状况,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京津冀“一盘棋”,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联防联控环境污染。研究制定京津冀整体区域环境污染防治条例,建立一体化的环境准入和退出机制,构建京津冀区域生态联防联治网络,统筹区域环境质量管理。加快推行区域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建立跨区域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和海域等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协调联动机制,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二是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坚定不移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区域防控同步,实施源头管控,强化重点领域治理,推进能源清洁化,确保空气质量有较大改善。以重污染河流为治理重点,实施重点水域综合整治和功能提升规划,加大白洋淀、衡水湖等重点湖泊及官厅、潘大等重点水库治污力度,确保水质明显改善。以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推广应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减少农药化肥投入量,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三是构筑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扩大和优化生态空间,构建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燕山―太行山水源涵养区、低平原生态修复区和沿海生态防护区“一带四区”生态安全格局。

以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突破口稳步提高京津冀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水平

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需在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完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一体化布局。推进区域教育合作机制,探索推广跨省市校企合作和职业教育订单培养模式。加强医疗卫生联动协作,加快推动京津冀医疗机构执业监管衔接、医师跨域异地执业、医保和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互认、区域健康信息共享。二是依托北京冬奥会筹办推进文化、体育、旅游资源共同开发建设,共创区域品牌。扩大京津冀旅游“一卡通”范围,实现规划布局、投资开发、市场营销、管理服务京津冀一体化。联手发展冰雪体育运动和冰雪旅游及相关产业。三是创新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加强与京津两市的沟通合作,按照京津冀在高等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部署,积极对接京津制度安排和服务水平,尽力缩小与京津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的差距,共同研究探索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社区建设、食品安全监管、流动人口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平安创建等方面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四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京津冀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布局,全面加强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精准脱贫、农民致富提供更好条件,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京津冀全体人民。

(作者:康振海,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

上一篇:协同发展五周年 新旧变化看发展
下一篇:香河:借势协同打造发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