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上午,通武廊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授卡仪式在河北省廊坊市举行,来自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简称通武廊)三地的29名高层次人才获得首批服务绿卡。此次绿卡发放对象为通武廊三地用人单位从国内外引进或培养的获得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的高层次人才。持绿卡的高层次人才在通武廊三地间流动,可享受三地相应的人才政策,相应资格参照学历、职称等通用标准可进行分层级等同化互认,并共享三地创新平台资源。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通武廊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区,积极发挥先行军作用,陆续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快看看三地在合作协同都有哪些新探索↓↓↓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长期协商协作
2017年12月,三地签订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合作框架协议,将共同建立健全在规划管控及耕地保护、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和执法协作、土地收购储备、土地征收转用、土地证后监管、房地产市场调控等方面的长期协商协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发挥好通武廊地区“小京津冀”的独特作用、打造协同发展试验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持。
●开展区域农机战略合作
2017年12月,三地签订《通武廊农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依托全国农机化综合管理系统平台,促进区域农机信息互通,推进“互联网+”智慧农业技术贯彻落实,实现农机作业信息共享;促进区域内农机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区域内农机设备和作业服务等资源的共享;因地制宜发展秸秆多途径利用技术和模式,推进秸秆商业化、产业化利用步伐,实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共享;根据三地的种植结构和产业特点,共同完成相关科技成果转化等。
●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共享
2017年11月,三地文化部门签署《通武廊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将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交流、文化产业、文化市场、遗产保护等领域加强对接,加快培育统一开放的文化市场。
三地将搭建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开展跨区域文化交流,建立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的合作机制。
三地将联合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措施,促进公共文化资源流动和共享;推进艺术精品剧目交流演出,鼓励和推动群众共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精品;举办京津冀戏曲名家交流展演,支持京剧、评剧、梆子剧等在三地开展巡演。
三地将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共同打造文化产品综合展示交易平台,为三地文化企业在企业融资、授权交易、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方面提供帮助;联合开展文化人才培养,建立三地文化类人才挂职、交流机制,共同建设集文学创作、艺术交流、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文化交流基地。
●开展院前急救合作
2017年11月,三地签订《通武廊院前急救服务工作合作协议》。按照“优势互补、平等协商、先行先试、协调规划”的原则,三地拟定从以下方面进行区域合作:一是跨区域合作体系建设,建立定期会商制度。二是建立紧急医疗救援联动工作机制。三是建立应急物资互补机制。四是建立人员技术交流制度。五是推动业务培训资源相互开放。
●完善公路交通网建设
2017年11月,三地签署三方公路交通框架协议,加强在公路工程建设、联合执法行动、“公交一体化”等各项工作上的信息互通、业务交流、资源共享、互促互补。同时,三地将进一步完善高效便捷通畅的公路交通网建设,提升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大力发展安全绿色可持续交通,以通武廊交通先行,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再上新水平。
●中医特色医疗服务居民
2017年11月,三地共同签署中医药事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今后将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中医健康、公益、便民等特色医疗服务于通武廊三地以及周边居民。
●对接种植业合作发展
2017年11月,三地签署了《通武廊种植业合作发展协议》,将在种植业发展规划方面进一步强化对接,推进在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预防、统防统治、预防有害生物入侵等方面的信息互通,支持和鼓励经营主体跨区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区域内种植业方面的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种植业发展思路、举措、种植结构调整方面的合作交流,实现区域内种植业布局、产业结构的相互促进和补充。
●打破壁垒实现旅游对接
继今年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推进通武廊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后,三地积极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成立了“通武廊旅游合作联盟”,在探索旅游合作上迈出了有力步伐。2017年10月,通武廊三地共同签署了《通武廊旅游安全生产联组互查工作机制》《通武廊旅游市场宣传一体化平台机制》以及《通武廊三地旅游协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今后三地旅游业的实质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联防联控重点传染病
2017年10月,三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签署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提升区域疾控能力,联防联控重点传染病。三地将完善重大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协防协控机制,实现信息、技术资源共享。
(河北新闻网综合,编辑高小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