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部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五年翻了一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财政收入总量跃居全省县级头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连续7年稳居全省县级首位……三河市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亮丽成绩单。
放眼全国,三河市对标先进地区找差距,立足薄弱环节补短板,奋力推动“后发跨越、高端发展”,实现总量做大、结构调优、发展增速、区域领跑,全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积极承担起省内创新示范、国内进位争先的历史使命。
创新驱动,搭建吸引高端要素集聚的平台
开发手机APP程序卖“寝室零食”的燕京理工大学大四学生魏苗义,创立公司不到一年,就已拥有注册会员2万余名,日销售额达万元以上。
魏苗义创立的三河市校友嘉馨程科技有限公司能够快速发展,得益于入驻燕郊高新区众创空间π客联盟。入孵一年多来,他们一直享受着免费的物理空间、水电及网络,并享受到各种贴心的创业服务。
“π客联盟是我们专门为扶持‘种子期’科技项目而搭建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致力于早期创业项目的孵化培育。”燕郊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副总经理刘珊介绍,该中心聚焦特色产业,提供创业引导、培育、规划等服务,累计入孵企业316家,出孵企业36家,欧伏电气等已成长为当地的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
“我们把高端发展作为后发跨越、弯道超车的基本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廊坊市委常委、三河市委书记韩占山介绍,三河市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机遇,推进高端要素集聚。他们积极组织成立各类科技和产业联盟,全市各类众创空间及孵化器面积达到18.4万平方米,引进各类科研机构90余个,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42家、53家、708家。
强化政策环境支撑,三河市大力扶持实体经济,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限额以下转限额以上,奖励支持优势企业上市和上市企业兼并重组,着力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小巨人企业。今年,该市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100家以上。
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化步伐,三河市激励引导各类企业与京津高校院所、先导性企业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制定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支持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转化技术成果,开发新产品,力争今年研发、引进、转化科技成果100项以上。
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今后,该市将积极引进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好项目、大项目,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土地和资金需求,破解政策、土地、资金、用工等要素制约,加速形成有效投资,力争今年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五年内引进两家以上全球500强企业、10家以上中国500强企业。
协同发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平台建设扩容提质
6月11日凌晨,北京徐尹路燕郊段潮白河大桥主桥顺利合龙,全桥主体贯通。年底建成通车后,将大大缓解北京通州与河北燕郊两地的通行压力。
“随着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用,三河与京津同城一体、互联互通初见成效,协同发展层次明显提升。”三河市市长刘连杰介绍,今后五年,三河将在规划管控、交通建设、公共服务、改革政策等方面同北京深度对接,吸引更多创新资源和先进要素汇聚三河,建设人居环境良好、服务设施完善、社会和谐文明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
全力构建“4+6”现代产业体系,三河修订全市产业规划和各园区主导产业规划,把三大园区打造成为京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承载区——燕郊高新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文化创意、文化会展、智慧物流、电子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三河经济开发区主要承接高端制造业;农业科技园区带动全市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大发展。
6月12日下午,河北蓝梦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中心实验室里,工作人员贾盟正在制作动物心肌组织标本。蓝梦公司是燕郊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培养出的示范企业,几位来自北京的医学专业研究生从一个卖检测试剂、耗材的科研小团队,成长为专门从事生物实验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并成为燕郊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公共平台。
立足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大格局,三河在加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衔接的基础上,找准自身定位,加快改善城市建设“硬基础”和政策“软环境”,不断提升对各类资源的承载力,大力吸引符合该市产业发展规划的高端产业和先进生产要素,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将更多优质资源留下来、用起来。
——京秦高速、轨道交通22号线、京唐城铁、公务机场等工程建设加快推动,逐步形成集航空、高速、城铁、轻轨、国道、城市快速路等为一体的立体化“大交通”体系。
——积极推进央企、京企进三河,推动京冀通航产业园、北影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歌华多媒体信息终端等一批与京津的战略合作项目尽快落地。
——强化与京津在大气污染、河道水污染治理等方面的紧密对接,完善跨区域生态环保联防联治机制,抓好环首都生态保护绿带建设。
——加快建设医疗、教育、金融三个“微中心”,深入探索建立与京津城镇医保、新农合一体化机制,以特色学校、校区共建等形式承接京津优质教育资源。
拓展发展空间,集聚高端要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平台建设在三河不断扩容提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同城一体化便利正在惠及全体三河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