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超)12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北京、天津、河北分别介绍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情况。努力推动三地“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成为热门话题。
交通——
津冀渤海港口投资公司启动运营,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运行良好
北京机场运量饱和,天津和河北的机场却吃不饱。天津港吞吐量很大,而河北一些港口却“吃不着”……这些过去难解的问题,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中破题。
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天津市与河北省联合成立的津冀渤海港口投资公司启动运营,正在谋求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未来将商讨把天津港的矿石、煤等部分大宗货物疏解到河北港口,天津则重点发展集装箱等业务。
除此之外,津冀渤海港口投资公司在北京、河北设立了10个无水港。今年年底,天津航空将在京津冀地区建成20座城市候机楼,推出空铁联运、陆空联运等多项服务。
长期困扰三地的难题能够破题,得益于京津冀三地把规划放到了一张蓝图上。如今,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运行良好,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2015—2030年)已上报。京沈客专、京张铁路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三地打通了一批国省干线、农村公路“断头路”、“瓶颈路”,保津、张唐铁路年内通车,北京新机场开工建设,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网络加速构建。
生态——
河北启动环京津三个百万亩成片森林建设,已造林96万亩
近一段时间,京津冀地区雾霾笼罩。三地如何协同治理雾霾成为发布会上记者们提问最多的问题。具体到河北而言,雾霾主要是偏重的产业结构和不合理的能源结构造成的。
压减过剩产能,河北责无旁贷。今年1—11月份,河北共压减炼铁557万吨、炼钢630万吨、水泥620万吨、平板玻璃443万重量箱。到2020年钢铁、水泥、玻璃产能将分别控制在2亿吨、2亿吨、2亿重量箱。河北在全国率先开展“拔烟囱”等专项行动,对612家重点污染企业安装脱硫脱硝除尘设施。通过有力举措,前11个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4.5%。
与此同时,河北启动环京津三个百万亩成片森林建设,目前已经造林96万亩。截至目前,全省共完成造林510万亩,森林覆盖率接近30%。
京津冀生态环境联防联治联建效果初现。据介绍,目前,三地已经签署京津冀水污染突发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合作协议、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框架协议等,初步完成张承生态功能区建设实施方案。今年1-9月份,已经完成全年建设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10万亩任务的90%,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10.3万亩密云水库上游稻改旱工程等正在加快实施。
产业——
前十个月,河北引进京津项目3621个,资金2748亿元
新闻发布会上,一组分别来自天津、河北的统计数字引人注目。今年前十个月,天津市全部利用内资的43%来自北京和河北,到位投资额超过1520亿元。而河北引进资金的47.3%来自京津,资金达到2748亿元,引进京津项目3621个。
彼此之间越来越多的投资占比,是三地间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见证。
北京现代沧州工厂落户河北,2016年将形成年产整车30万台的产能;北京平谷区与河北三河市共建跨地区的京冀通航产业园,吸引50余家通航类研发、运营、制造企业进驻;奇虎360等中关村创新主体落户天津滨海新区……今年1-10月份,北京企业在天津投资项目327个,到位资金1172.7亿元;在河北投资项目2896个,到位资金2381亿元。
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三地以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为主线,积极推动区域间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2014年中关村向河北输出的技术合同1483项,成交额40.4亿元,同比增长44.1%。今年1-9月份,北京输出到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2192项,同比增长4.6%。三地间还推动形成跨京津冀科技创新产业链,依托中关村—滨海大数据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打造“中关村数据研发—张北数据存储—天津数据装备制造”等上下游环节贯通的“京津冀大数据走廊”。
新闻发布会邀请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士祥,天津市副市长尹海林,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杨崇勇介绍三地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情况。杨崇勇介绍了我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成效及下一步打算,并回答记者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