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聚集京津冀协同发展
【特稿】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迈进

【特稿】协同发展,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迈进

【特稿】协同发展,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迈进

□记者 庞 超

“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发展,实施好相关规划,研究制定新举措”……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统筹推进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内的三大战略的阐述,在出席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中引起共鸣。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3年多来,河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协同发展带来的好处。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未来河北仍将扎扎实实推动协同发展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在三大领域实现更大突破,在协同创新上谋求新进展,在补齐短板上继续攻坚,确保年内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协同发展近期目标。

三大领域再突破

——打造综合交通体系,谋求生态共建共享,力推产业相融互促

一家企业的产业迁移路线图,见证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巨大成效。

“我们的总部和研发中心设在北京,液晶玻璃基板制造落户石家庄,新能源产业布局到张家口,高科技产业园落户到廊坊永清。”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东旭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兆廷,跟记者聊起了企业项目分布情况。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这家企业各产业板块重新洗牌,为东旭未来发展织就“梦想大网”。

在京津冀,企业升级转移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河北乃至京津冀的产业格局加速重构。

“三年来,我省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三个重点领域集中力量推进,协同发展叠加效应显现,拿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代表委员们认为。

交通一体化加快推进,打通12条、共计1400余公里的高速“断头路”和干线公路“瓶颈路”,京津冀1小时交通圈和半小时通勤圈初步形成。污染治理联防联控联治,2016年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35.2%,三年来累计植树造林1546万亩。产业转移有序推进,去年河北从京津引进项目4100个、资金3825亿元。累计签约引进北京商户23140户,入驻5440户,有序疏解了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

以前的成绩,化作河北推进三大领域实现更大突破的动力。“未来我省在三大领域要做的还很多,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推动协同发展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治理雾霾人人有责,贵在行动、成在坚持”……

“当前,京津冀地区是全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最突出的地区之一,其中,河北面积占比最大,生态空间拓展潜力最大,是京津冀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的主战场。”全国人大代表、张家口市政协副主席祁万利表示,区域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河北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基础和京津冀三地协同共建机制的有效运转。

他认为,生态环境保护要实现共建共管,打破行政区划很重要,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统一规划、联动机制、合作模式。

在产业领域,从单一项目的迁移到批量项目承接,我省承接产业、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更精准了、效率提高了。“但面向未来,各地仅靠自身固有的交通、区位、资源等优势,要想形成大规模、高品质项目的产业集群和产业支撑还远远不够。”一些代表委员说。

“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需要在加快承接平台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全国人大代表、沧州市委书记杨慧表示,目前我省正在重点抓好曹妃甸区、渤海新区等11个省级重大承接平台建设。就沧州而言,将着力提升沧州现代产业基地、渤海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任丘石化产业基地三大平台承载能力,同时围绕全市1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打造产业协同发展战略支点。

“河北还要将承接产业转移与自身转型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强化与京津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链重构,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代表委员们说。

在交通领域,我省正在着力打造互联互通、现代立体的综合交通体系。“未来推进交通一体化进程,河北不仅要加强交通重点项目建设,更要打造三地综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促进政策法规统一。”一些代表委员建议。

协同创新再发力

——提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最大限度引进京津技术到河北转化

“目前京津冀科技教育资源丰富,但分布极不均衡。”3月5日下午,在河北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大学副校长李小亭发言时说,首都的优质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密集丰富,拥有大量部属高校、尖端科研院所和超过40%的两院院士,天津职业教育优势明显,而河北的教育、科技发展水平整体落后于京津。李小亭代表的发言直指要害。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了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

“对河北而言,京津冀最大的资源是创新资源,最大的优势是创新优势,推动协同发展,根本也在创新。”一些代表委员认为,我省要善于借助这一优势,提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放大和激活创新要素,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跨越。

“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将整合创新资源,弥合发展差距、贯通产业链条、重组区域资源。”一些代表委员认为,这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根本动力。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委书记聂瑞平感受很深。他表示,近年来,保定市坚持把协同发展、创新驱动、环境支撑作为三大主体战略,把协同创新作为重要突破口,争当国家级创新型城市,争当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争当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排头兵,努力开创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新局面。保定市深化与北京多地的合作,积极对接科技部、中国科协、中科院、清华、北大等高端创新资源。尤其是加强与中关村的战略合作,着力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

从全省范围来看,各地积极先行先试,协同创新实现高位起步。目前正积极打造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等重点科技园区。与京津合作共建各类科技产业园区55个,产业技术联盟65家,建设各类众创空间300余家。京津550项科技项目、1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河北。

代表委员们建议,未来,河北要加强创新要素的整合、对接、融合、共享,出台更优惠政策,推动知名高校、创新团队落户。要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协调统一的财税金融、产权交易、技术研发等政策,最大限度吸引京津技术到河北孵化转化。

补齐短板再攻坚

——深化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

在全国推进医保信息联网,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新目标。

这种改革创新的实践,已经在京冀两地破冰。“就在1月份,在京冀两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努力下,京冀两地医保直接结算服务协议签署,河北燕达医院开通全国首家异地结算系统,北京与河北在全国率先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国人大代表、河北三河燕达实业集团董事长李怀介绍。

燕达医院的破冰实践,得益于近年来补齐河北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的努力。目前,我省260多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京津医疗卫生合作项目达到400余个,在卫生、人社、养老等方面签订150多项合作协议,三地实现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职称评审证书互认。

成绩值得肯定,但放眼京津冀,河北仍是三地之中最明显的短板。

“只有加快缩小河北与京津发展水平的落差,才能有效促进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代表委员们建议,必须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依靠改革创新,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合理推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险、公共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目前,京津冀统一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市场壁垒较多,必须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尽快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制度体系。

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依靠改革创新补齐短板,打造区域体制机制高地上来。

“养老服务是协同发展促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全国政协委员、唐山市政协副主席胡万宁认为,目前三地养老机构政策制定仍处于各自独立状态,空间布局不合理,导致养老机构入住率较低、形成资源浪费,同时社保制度不衔接制约了养老人员流动。

他建议,实现三地养老机构在医疗保险等领域的全程协调衔接,建立三地养老机构错位互补定价等机制,构建京津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社会公共服务新格局。

全国人大代表、三河汇福粮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克荣则把目光对准了京津冀轨道交通换乘点效率低这一难点。他在调研时发现,目前由于轨道交通换乘点设计不尽合理,燕郊到北京虽然开通多个班次通勤火车,但每天乘坐人数不足2000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天有30万人乘坐汽车往返北京与燕郊之间,给北京带来巨大交通压力。

“要从改革创新的角度,统筹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综合考虑三地轨道交通建设的人流、物流、车流等多种因素,科学布局、高效衔接,打造综合性强、效率高的立体交通系统,打通核心城区与站点之间的‘最后一公里’。”石克荣代表建议。

“要以更大力度抓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逐步缩小与京津的政策梯度差,营造更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把河北打造成聚集优秀人才、先进要素、优势产业的高地。”代表委员们建议。

上一篇:2017京津冀哪些红利与你有关
下一篇:京津冀协同:如何实现“1+1+1>3”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