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持续突破制约创新发展的障碍和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加快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过去三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快速推进,北京也在积极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正从构想变为现实。
数据说明了这三年来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大踏步进展,透露出协同创新共同体的进程、动力与趋势。
关键词:加速
——38.7%
北京市推动三地建立成果转化对接与技术转移转让绿色通道,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与推广应用。北京参与设立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支持三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系列举措推动三地技术交易持续井喷式增长。2015年北京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111.5亿元,同比增长34.2%。2016年北京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154.7亿元,同比增长38.7%。
——17.4%
以北京科技创新的“金名片”、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中关村为引领,构筑起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的园区链。
2016年中关村在津冀设分支机构同比增17%,协同创新加速推进。年初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中关村企业在津冀新设立各类分支机构超850家,较之2015年的724家增长了17.4%。截至2016年底,中关村企业已在津冀两地设立分公司、子公司超过5800家。围绕天津滨海、河北曹妃甸、河北张承生态功能区、首都新机场临空经济、河北石家庄、保定等重点协同创新项目加速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正取得突破。
——14.7%和33.5%
北京市科委牵头设立“北京国际医药临床研发平台(简称CRO平台)”,目前聚集50余家临床试验机构。经统计,2016年服务京津冀生物医药企业临床试验项目近300项,总经费8000多万元,分别比2015年增加了14.7%和33.5%。
关键词:动能
——10.5亿元
北京市科委牵头、联合津冀两地科技管理部门,聚焦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等发展需求,联合支持成立“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涵盖京津冀钢铁生产企业、节能减排机构、高校院所及金融机构70余家单位,推动6项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在津冀落地,工程投资总额达到6.7亿元。同时,北京发起设立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创新基金,首期规模10.5亿元;共建“京津冀钢铁联盟(迁安)协同创新研究院”,共同推进迁安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与转型升级科技示范区建设,推动7项新技术新产品在钢铁企业示范应用。
——16家
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联合研发也成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重要动力。
三地围绕节能环保、生态环境、现代交通等重点领域,支持京津冀企业、高校院所开展联合研发。北京、天津、河北的科技、环保、气象等16家科研单位联合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建立区域空气质量综合观测网络,开展区域重污染预报预警;建立区域空气质量综合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为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支撑。
关键词:趋势
——88个工作任务、127个重点项目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笔,北京锁定城市战略定位,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进程正在加速推进中,未来京津冀区域创新的新格局也在形成。
基本完成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施工图”。集中体现为“1个方案、1个指标体系、2个清单”。北京市会同国家有关部委,研究编制了《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任务实施方案》,建立了科技创新中心目标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2017年实施的工作任务清单和重点项目清单,分别有88个工作任务和127个重点项目,将国务院对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部署要求落到实处。
——18项任务、47项改革
北京将持续突破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加快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国务院印发实施《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18项重点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准实施《北京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方案》,在公平竞争、市场导向、成果转化、人才发展、创新治理等7个方面,实施47项改革举措。目前各项改革举措正在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