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2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张虹生 孙琪 齐雷杰)“我得和老伙计们一起去北京看病去!”2015年,腊月二十九清晨,头发花白的燕郊居民李汉丰急急忙忙登上一辆开往北京的815路公交车。来不及跟记者细说,他就被上班族、学生挤上了已经满当当的公交车。
两年后,2017年腊月二十九,坐在记者面前的京籍老人戴百祺说,今年终于不用回北京报销医药费了。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年,正在悄然改变着老百姓的生活,也在不断激发着新的社会活力。
一条河,让医疗资源“睡不醒”
“异地医保报销开通之前,我需要去北京看病,或者在河北看病之后拿去北京报销。”戴百祺说,“报销特别麻烦,整个过程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最长一次差不多半年。”今年85岁的她,坐在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单人公寓的沙发上,笑意盈盈。
担心生了病如何及时就医,对于戴百祺来说已经是“过去时”。现在的她经常考虑的问题是“我参加五个老年人社团,实在是太忙了,要退出哪一个好呢?”
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聚集着数十万在北京工作、在河北居住的人口。这座常常被人们笑称为“睡城”的小镇。有一件事,却时时让许多居住在燕郊的百姓无奈地“清醒着”。
这个与北京一河之隔的小镇,地理上属于河北省三河市。每天有16至18万人往返于燕郊和北京之间。因为他们的医保关系通常属于北京,所以不得不面临无法异地报销的困局。
问题还不止在异地报销。协同发展之前,京冀医疗体系不互通、少交流,医疗资源无法有效下沉、医疗政策无法真正惠及京外地区。这样的后果就是,河北的医院建起来了,河北的患者却还在北京的医院“挤破头”;北京的患者在北京做检查排不上队,而燕郊镇上的医院大量先进医疗设备却被闲置……2014年,位于燕郊的燕达医院刚起步时,日均门诊量仅仅以百计算。
2014年,这所大型综合医院每年要“亏损可以建造两座中型医院的钱”。但是现在,其福利待遇能够让燕达医院行政部张春桃在说出自己工作单位时,语气里满是自豪。
三年后,这里的日均门诊量在1500至1800人。作为京津冀医疗一体化在燕郊的试点之一,从2017年1月5日开始,持北京医保卡的居民在燕达医院就医,可以直接刷北京医保卡结算。医院大厅为持北京医保卡的患者开通了专门的挂号窗口。记者在现场看到,队伍的长度长于普通挂号窗口。不同于人们印象中公立医院吵嚷的环境、挂号资源的稀缺、需要凌晨排队的等候,这里显然要舒适得多。
两项福利,让老人“走进来”也能“留下来”
“络活喜多少钱?”记者随口问起一种降压药的价格。
“北京的价格是41元,三河按照河北标准是38.11元。”
燕达医院通过与政府合作,不但定期邀请朝阳医院、天坛医院、北京市中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的专家来会诊,还邀请朝阳医院管理层、医疗团队参与医院团队建设。
“以前我们做不了的大型手术,现在都可以做。我们在燕达创造了好多燕郊‘首例’成功手术,现在也具备接收周边医院患者的能力。”张春桃说。
医疗资源的充分“激活”与利用,也带动了养老产业的飞速发展。依托燕达医院和养护中心,河北的养老产业有声有色。
退休前,戴百祺在北京市东城区卫生学校工作。在北京住了大半辈子,她最终选择在燕郊住下,因为“这里离北京近,很方便,环境更安静,看病也更容易”。
“我在北京住的时候,有一次女儿联系我一整天都联系不上,以为我晕倒了,匆匆忙忙跑来看我。”戴百祺说,“我的邻居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真出了事也帮不上什么忙。”
后来,戴百祺的独生女儿带着孩子常年居住新西兰,戴百祺干脆卖掉了北京的房子,“一部分给女儿在新西兰安家,一部分用来养老。”她说,“现在无论如何她也没法很快赶过来,我住在这里,我和她都很省心。”
此时,记者不小心触发了房间内“紧急呼叫”按钮,不到一秒钟,急切洪亮的问询就从值班人员那里传来:“老太太,您怎么了?”
这种“医养结合”的模式,正逐渐被一些不止想要居家养老的“新潮”老人接受。据介绍,该养护中心内95%以上都是知识分子,85%有大学或以上学历。他们大多因为不愿拖累子女,或者子女长居国外,对生活私密性和生活品质都有一定要求,月均7000元的花费,可以靠其退休金支撑。
通过创造更好的基础设施、更便利的道路交通、更丰富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社会环境,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燕郊,不但让人们“走进来”,而且让人们“留下来”,建立社会发展和人民“获得感”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年协同,“合力”带来新契机
“为让我们入住,把我们像太后一样供着。”戴百祺用这样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养护中心是如何吸引老人到燕郊养老的。
如今,这样的阶段早已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入住需要“只能先拿号等空房间”“没有空房”“排期大概需要两到三年”的紧俏。
据三河市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016年12月,有784位和戴百祺一样的京籍老人,选择入驻燕郊养老,以燕达医院为中心的“健康城”迅速热闹起来。健康城不但吸引了老人,还创造了就业。记者采访发现,有不少家在北京的居民,因为燕郊发展机会多,选择长期住下来。
这只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来的一个缩影、一个瞬间。三省市的“合力”正在以高效、共赢的方式不断创造着新的契机。
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来,北京市有50多家医院与天津市、河北省150余家医疗机构开展合作,京冀在燕郊、张家口、曹妃甸、承德等地共同实施重点医疗合作项目,累计派出合作医师1000余人,接诊患者约7万人次。
医疗机构、医师和护士电子证照管理已经启动,医师区域注册制试点也在积极开展。此外,三省市新农合信息平台完成对接,部分医院通过异地定点、直接联网等方式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三省市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试点启动实施,明确了第一批试行临床检验结果互认的27个项目和132家医疗机构。一墙之隔,养护中心二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