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
准确把握京津冀“产业一体化”的三省市功能定位
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要抓好产业重组升级,按照产业定位理顺产业布局。北京市要发挥科技创新中心作用,发展服务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退出一般制造业,疏解非首都功能;天津市要优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河北省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
京津冀三地“产业一体化”是深刻的结构变革,实现变革的路径是转移承接、集群集聚、整合重组。河北省承接京津转移,要实现产业集聚规模化、专业化,淘汰落后、发展先进,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为基础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对于工业转型升级,河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已明确了主要任务,建议具体制定并实施行业专项行动方案。
传统产业要优化改造、承接转移,升级为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成为河北第一主导产业,是重大产业结构调整。钢铁业、石油和化学工业、建材业去产能、降成本、提质量要具有针对性。食品工业、纺织服装行业是特色产业,要进一步发挥优势。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于京津冀资源、科技、人才、市场、产业基础,布局一大批工程项目和产业园区。
打造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重点城市建成国家级或区域性物流枢纽、承接北京批发市场转移等。要发挥区位优势功能,布局一批商贸城、保税区、物流园区。
强化能源供应与保障。要合理开发科学利用,推进油气勘探开发,减少用煤量,改造火电,推进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化。扩大外来能源供给,推进智慧电网平稳协调。
北京市经信委主任张伯旭
打造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升级版
当前,通过共建共赢,京津冀产业协同正从蓝图走向现实。北京市主动“破冰”,谋划推动产业疏解转移,努力实现“在疏解中发展,在调整中提升”,构建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2014年以来,北京市已累计关停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1300多家,与河北、天津开展各类产业对接活动百余次,疏解转移到京津冀“4+N”产业合作平台的重点项目91个,涉及总投资1180亿元,首钢京唐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现代四工厂、三元工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
下一步,要下大力气,做大文章,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向更高层级迈进。必须致力于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要从过去一般化的产业对接、园区共建,升级到共同解决区域产业发展难题,共同打造好产城融合示范区。要从企业自发探索和政府初级组织为主,升级到企业专业服务和政府有效组织为主。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跨区域改革创新政策出台,面向更宽的领域,推动协同发展多点开花,在更深的层面,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升级版。
2017年,北京市经信委将进一步把握疏解功能谋发展的机遇,坚决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把疏解与产业升级同步考虑,疏解与承接一体谋划,坚定地走产业疏解和协同发展之路,加快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生产制造向产品创造转变,由链式集聚向生态集群转变,由自身发展向区域协同转变。继续关停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步伐,推动京津冀信息化、信用体系协同发展,建立产业疏解转移统筹协调机制。
天津市工信委副主任谷云彪
用好重要历史窗口期,开创协同发展新局面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天津市积极主动整体谋划,对加快“一基地三区”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建设。
全面加强深度对接合作,主动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服务河北转型发展。搭建了宁和京津合作示范区、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承接载体。推进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津冀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京津冀国家大学科技创新园区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签署落地。
加快推进创新改革试验。在自贸试验区设立100亿元引导基金,助推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合作。交通领域,京秦高速天津段建成通车,京唐铁路开工建设,加快打通220公里的“断头路”“瓶颈路”。生态领域,三地统一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标准,联合应急、联动执法、协同治污力度不断加大。产业领域,一批产业合作项目签约落地,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获批,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建设。
同时也应看到,京津冀协同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区域功能布局还不够合理,区域发展差距悬殊,协同创新、区域合作、要素对接、生态联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未来,推进协同发展,要强化科技协同创新,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区,落实一批产业对接项目,打造共同的统一市场。在规划、产业、项目、政策、载体等方面实现全面对接。
河北省工信厅厅长龚晓峰
坚定走河北特色工业发展新路
2017年,河北工业将坚定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深入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紧扣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努力做好新旧动能转换这篇大文章,整合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迈向中高端。
主动承接京津优质产能,做好“加法”。开展京津冀产业精准合作专项行动,贯彻落实《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园区,继续谋划和落实一批标志性产业项目。
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做好“减法”。实施差别化策略,引导企业早去、早转、早主动,严格环保、能耗、水耗、质量、技术、安全标准,运用市场化办法、依法依规坚决化解过剩产能。推动多元化发展,着眼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引导企业在由“量”向“质”转变中进行结构调整,“量”减“质”升,促进企业产品升级。
加快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做好“乘法”。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专项行动计划,鼓励规上企业普遍围绕“培育一个知名品牌、开发一项专利技术、形成一个特色产品”实施技术改造。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开展智能化升级示范工程,建设2个智能工厂、100个数字化车间。
补齐信息化和新兴产业短板,做好“除法”。推进“556”行动,实施大数据示范、云上河北建设、电子政务整合、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开放五大工程,增强信息基础设施服务、网络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经济社会智能化、政府大数据治理和信息惠民五种能力,建立完善体制机制、技术创新、发展政策、制度标准、人才队伍、信息安全保障六大支撑体系。
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引进世界百强、紧盯国内百强、培育省内百强,一手抓对接京津、珠三角、长三角和发达国家,积极引进高端企业、高端项目,一手抓“双创”,扶持本土民企做大做强,实施万家工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行动和民营企业家培育专项行动。
实施“六名”战略,实现集聚式集群式发展。建设产业名城,创建特色名园,争创世界名牌,扶持国内名企,打造名优产品,培育知名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