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砥
北京、河北共同启动大规模、高层次互派干部挂职工作已一年有余。目前,第一批互派干部已经回归,第二批互派干部已经到位,北京市委组织部和河北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专访时表示,第二批互派干部更加聚焦协同发展任务比较重的具体行业领域,就是要啃“硬骨头”。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性工作,要把蓝图化为现实,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对三地来说,协同发展的设想20多年前就曾被提起,但推进过程一直遇到种种难题,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是人才流动的不平衡。北京巨大的虹吸效应,不仅集聚着地区的优质资源,更吸附着周边的优秀人才。从这个意义上看,三地协同表面是既有资源的重组升级,更为根本的则在于人才资源的布局调配,在于以人才的协同带动区域的协同。其中,干部作为推动方案扎实落地的“关键少数”,理应成为三地人才流通的重要突破口。北京、河北持续开展干部选派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互派干部挂职,就是要让“娘家”和“婆家”互通有无、合力发展。从一年多的实践看,不管是区域合作、产业转移,还是功能疏解、项目对接,挂职干部总能敏锐把握协同发展的“靶子”,全力做好牵线搭桥。成绩的背后,是两地干部不断深入的交流、交往、交融。此番第二批挂职干部更加聚焦科技、金融、文化、教育、卫生、农业等协同发展任务比较重的具体行业,既有取势的必然,也有取实的诉求;既进一步推动干部人才流通深耕细作,又进一步助力协同发展开花结果。
干部资源的协同好似一个样本,映照出三地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无限可能。就目前来看,干部交流由政府主导,带有某种程度的“强制性”,推进起来容易立竿见影,而其他领域的人才交流更多带有“自愿性”,落实层面难度不小,毕竟三地现实发展程度在那儿摆着。要让各领域的人才在京畿大地上全方位流动起来,打破人才引进、培养、专业布局和远景规划等方面各自为政的局面,势在必行。要进一步明确细化三地的核心功能定位,有针对性地统筹吸纳所需人才。比如京冀两地,北京是在做“减法”,定位于“四个中心”大力疏解非首都功能;河北则是在做“加法”,以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补齐自身发展短板为出发点全力对接产业转移。如何在区域整体功能整合适配的过程中优化人才的调配格局,是实现更好协同发展的关键一环。
京津冀三地未来都存在人才发展的痛点,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北京是毫无疑问的人才高地,仅中关村一地就汇聚了全国一半左右的院士资源,每万名从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高端人才比例,北京是天津的2倍,河北的9倍。要让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与区域的协同发展效应充分融合,必须落实到人才资源的充分共享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指出,“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三地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借鉴成功经验,探讨人才兼职研发、共建研发中心、共同立项课题等途径,更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潜在价值。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人才的枢纽联通作用,不断汇聚区域发展合力,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