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杰文津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乡村文明建设的得失提升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攸关的高度。根据中央部署,各地在乡村文明建设领域积极发力,巧施妙用,逐渐积累起大量有益经验,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好民风好家风好乡风:齐心向上、清风净流
“老人去世了,不再烧纸草、披麻戴孝,骨灰一律葬入新公墓,这种做法既省钱又省心,乡亲们很欢迎。”淄博市临淄区金山镇东崖村村民孙建水说,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丧事由理事会实行统一的仪式流程,不再大操大办,原来花费近万元,现在也就千余元。
无独有偶,离齐鲁大地千里之外的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薛家湾镇白大路村58岁的村民屈白在村里新成立红白理事会后,第一个为子女操办喜事,“婚宴用自己家的羊和鸡,新鲜又健康,吃得放心,亲戚朋友们来参加也方便,大家红火了两天才花了以前一半的钱,比去镇里大酒店办实惠多了。”
近年来,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一些乡村陋习卷土重来,铺排攀比、奢侈浮夸等农村“富贵病”开始冒头。这不仅浊化民风乡风,也使许多家庭不堪重负,成为脱贫致富路上的“拦路虎”。针对此类现象,红白理事会等机构应时而生,倡导树新风、讲文明、易积俗。
不断涌现的村民文艺社团,也在为致富路上的农民送去清风净流。
在黑龙江,民主镇光明村的“邻里乡亲”乐队多年来为村里和周边进行无数场义务演出,被村民们称为“农民身边不走的文化队”;方正县实施“导德齐礼”工程,整合道德讲堂、农民技校、农村剧场等多种资源,建设乡镇、村、屯“德礼之家”,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及精神文明建设试点县。在浙江长兴县上泗安村,“依托文化礼堂、乡村大舞台等阵地,‘周周演’、‘排舞大赛’、‘村晚’等文体活动相继上演,村风带家风,家风带民风,民风带社风,社风促发展。”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好民风好家风好乡风正助力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全面小康社会的幸福生活。
持善意行善行言善言:真心崇善、见贤思齐
2015年冬,位于王屋山隘口、沁河谷河滩上的山西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上伏古村获得“中国景观村落”称号。为此报送了十万字材料的67岁的延如意成了全村人眼中的“大功臣”。
延如意原本是镇上的语文教师,2011年他回到上伏,为家乡文化旅游发展东奔西跑。
乡土文明蕴藏中华文化根脉,其原因不止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水画境,更是因为其中“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样的真挚善意。“积善成家,见贤思齐”正是中华乡村文明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文化密码。而承传这密码的重要角色,是像延如意这样的乡贤。
浙江长兴县北汤村曾是一个以“闹架”闻名的穷村。2007年, 经不住乡亲们软磨硬泡,时任浙江长兴县乡镇卫生院院长的汪海浪带着资金、技术和智慧回到家乡北汤村,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从此,土地流转、挖掘农耕文化、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北汤村在发展之路上“高歌猛进”,如今已是民富境安。
乡贤之力,功在人心。“‘乡贤’不是单纯一片树叶,而是一颗种子。他们能够带来一种精神,一整套的生活习惯、处世礼节,他们的回归有利于修复传统。”传统文化学者、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刘毓庆说。
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农民,蕴含着爱国爱乡、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而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
据了解,当前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技术专才等在当地有着较高威望和影响的人群,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促进涵育文明乡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农村、深植人心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青山美绿水美村居美:用心爱美、美丽乡村
2016年春夏之交,一场针对厕所的“革命风潮”,席卷齐鲁乡村。
“这两年村里变化大啊,路修好了、路灯有了,政府连厕所都为咱想到了。”莱芜市辛庄镇崖下村村民侯继香指着屋外的一角对记者说。2013年她的房子添置了新装备:一个埋入地下的工程塑料桶,通过管子与家里的下水道相连。既卫生又方便清理。而此前村里没有统一处理生活污水、粪污的装置,洗澡水直接排到大街上,一直能流出200多米远。
截至目前,山东域内1573.2万户农民中,已有887.4万户改造建设了无害化卫生厕所,到2018年底前还要再完成647万户,这项工程将耗资逾百亿元。
如果说“厕所革命”是生活细节处的巨大变革,“活态古村”的修缮与活化,更凝结着干部群众的良苦用心:
浙江诸暨东湖镇斯宅村,住200年古民居,赏400年“西路乱弹”老曲,每年接待50万人次游客,已成为越来越多返乡创业青年的生活常态;
广东佛山南海西樵镇松塘古村,经过2011年耗资数百万元改造绿化与污水管线之后:村口满池荷漾;加上村中鳞次栉比的宗祠家庙、书舍古居,榕树间满溢历史香醇的清风给这座古村带来超过50万人次的游客;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一望无际壮观的月柿林,潺潺流淌的溪水,整洁有序排列的农户小洋楼……良好的人居环境,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游客前来游览,成为恭城生态特色旅游的一面亮眼“招牌”。
柳荫游鱼乐,花好鸣禽归。环境治理全方位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曾经偏爱城市的发展机会得以回归,离乡游子回报桑梓的信心得以回归,古朴真挚的乡愁得以回归。而在乡村文明建设中,变得更加有人气、有机遇、有乡情的广大农村,必然更加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