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实践
新时代 新特征 新要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新亮点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作为新时代道德建设的指导性文件,突出体现了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即鲜明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围绕“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确立“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一、《纲要》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纲要》在总体要求中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贯穿到道德建设各方面”,体现总书记多次指示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纲要》提出“以主流价值建构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指引道德实践,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就是体现总书记关于道德建设要“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

  《纲要》在重点任务中提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倡导“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孕育伟大”的理念,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优秀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都是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关于培育各行各业道德精神重要论述的体现。

  《纲要》在重点任务中提出“引导人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明德修身、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这是对总书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指示落地的体现。

  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四化”道德教育的途径,在《纲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其一,《纲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道德建设要日常化、生活化的要求,在总体要求中提出,“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在重点任务中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日常生活,使之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同时《纲要》在各个相关部分针对党内政治生活、人民美好生活、科学文明生活、校园文化生活、绿色低碳生活、日常生活以及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等方面,将总书记关于道德建设要日常化、生活化要求落实落地。如,在落地到“党内政治生活”方面,《纲要》提出“在严肃规范的党内政治生活中锤炼党性、改进作风、砥砺品质”的要求;在落地到人民美好生活方面,《纲要》提出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强调“公共政策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在落地到“校园文化生活”方面,《纲要》提出要“建设优良校风,用校训励志,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有利于学生修德立身的良好氛围”的要求;在落地到“绿色低碳的生活”方面,《纲要》提出要“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的要求;在落地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方面,《纲要》提出要“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成为全体人民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的要求;在落地到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活动方面,《纲要》提出要“广泛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人们把学雷锋和志愿服务作为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都是把总书记关于道德建设要日常化、生活化要求落实落地的体现。

  其二,《纲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道德建设要具体化、形象化的要求,从国家形象、社会形象、先进模范形象以及引导公民树立“积极向上的良好形象”等要求中体现落实。如,党员干部、青少年、公众人物等要“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在对外交流交往和中国公民旅游中要树立“国家形象”,要维护先进人物和英雄模范的荣誉和形象,要引导人们树立自尊自信、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良好形象等,都是把道德建设具体化、形象化要求落实落地的体现。

  二、《纲要》鲜明地确定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的公民道德建设导向

  《纲要》指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新时代要“形成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纲要》关于“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形成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这一论断,切中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本质要求。因为道德带有合目的性的特点,即公民道德建设要合乎社会公众需要之目的;往深一层说,公民道德建设要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目的性。从道德建设推动力的角度看,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各种外在条件力量和人们内在利益力量(包括精神利益、物质利益)的优化配合、合力推进。由于最终决定性的力量是人民利益的力量,所以,公民道德建设一定要把道德利益的力量,内化为道德驱动力,外化为道德践行。

  落实“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纲要》从公共政策价值导向方面进一步提出了要求。指出,“公共政策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各项公共政策制度从设计制定到实施执行,都要充分体现道德要求,符合人们道德期待”“在涉及就业、就学、住房、医疗、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重大民生问题上,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体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中,我们既要打造道德建设成果的红利,又要让人民享受道德建设成果的红利,使道德建设者有建设成就感,使广大人民有道德红利获得感。

  (作者:王东虓 作者系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亮眼闪动的“志愿红”
下一篇:河北省道德模范评选:凝聚新时代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