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尽穿“红马甲”
——我市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综述
志愿者为居民发放宣传资料。本报记者 杨桦 摄
在医院门诊大厅为病人导医、挂号;穿梭在大街小巷,捡拾垃圾、清理杂草、擦拭站牌……这样的“红色”身影在廊坊随处可见,“志愿红”已经成为廊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全市共有各类志愿服务组织1500多个,在市区公共场所、社区、窗口等建设了450个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参与志愿服务人数达200万人次……在如今的廊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践行着“为他人着想”的初心,形成了志愿精神薪火相传的可喜局面。
“红色磁场”——志愿服务队伍日益壮大
“您知道香蕉皮是什么垃圾?”“湿纸巾是什么垃圾?”“喝完的牛奶盒子又是什么垃圾?”……近日,市区八所中小学校的600余名志愿者在我市多个社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
从刚刚懂事的孩童到两鬓斑白的老人,从邻里街坊的互帮互助到陌生人之间的无私援助,志愿精神早已融入廊坊人的灵魂,让廊坊处处体现着“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温度,更为城市文明撑起了新高度。
在公交站点、拥堵路口,志愿者冒着凛冽寒风疏导交通,向行动不便的行人伸出援手;在敬老院,志愿者为老人包饺子、理发,为他们送去关心和温暖;在社区,志愿者扶危济困、扶弱助残,为困难群众点亮希望之灯……“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这一理念在廊坊已深入人心。
每到周六,市直、中省直各机关、企事业单位90多支志愿服务队、2000多名志愿者便活跃在全市各个社区、车站公园、广场乡村,持续深入开展“星期六文明行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涌动全城。
正能量的传递有着滚雪球般的效应。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志愿服务组织1500多个, 注册志愿者达27万人。
暖心帮扶——志愿服务项目“一应俱全”
“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让我们志愿者的微笑成为奥运最好的名片。”近日,廊坊稀有血型联盟100多名志愿者齐聚市区时代广场,集体宣誓加入北京冬奥会稀有血型备血志愿者队伍,为冬奥会稀有血型用血提供保障。
这种献爱心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廊坊比比皆是。香河县有一家特殊的餐厅,就餐者可以点一餐饭“挂在墙上”,需要帮助的人来到餐厅后,可以免费享用“墙上的食物”;广阳区充分发挥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工作人员主力军作用,定期免费上门为老人送餐、义诊、送药、理发、读报等;霸州市重点打造“大家义起来”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在广大市民中树立了“我义务、我奉献、我快乐”的活动理念……
近年来,我市大力倡导和鼓励各类志愿团体及志愿者发挥专长,开展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全市党员志愿服务队和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以“我们的节日”“邻里守望”“生态环保”“孝老爱亲”“扶贫扶智”等为主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让文明之风吹遍城市每一个角落。
建章立制——志愿服务活动蔚然成风
志愿服务贵在持久,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市将志愿服务作为学雷锋活动的载体,通过完善相关机制,有效壮大队伍,真正将学雷锋活动引向深入。
用强有力的、健全的组织来推动志愿服务。目前,市区及各县(市、区)都成立了志愿服务指导委员会及办公室,形成了各级文明委统一领导、志愿服务组织具体实施、成员单位密切配合的组织网络,使志愿服务工作有了保障。
有效规范志愿服务管理。我市制定了《廊坊市志愿者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志愿者招募、注册程序,实现了志愿者招募常态化。同时,利用社区、学校、公共场馆、教育基地等资源,选聘专家学者和优秀志愿者担任教师骨干,有计划、分批次对志愿者免费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在此基础上,我市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持续开展道德模范、“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涌现出90多个志愿服务典型,为全社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广阳区逸锦家苑社区、吉兴社区在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评选中入选“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用行动传递真情,用奉献书写大爱,用双手传播时代正能量,这是志愿者的风采所在。如今,这一片动人的“马甲红”,红遍廊坊,红得耀眼。(本报记者 王满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