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实践
[红旗文稿|用先进文化厚植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切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创造与文艺创作都必须在深层次上涵养和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之立心铸魂。只有这样,文化和文艺自身才会具有功能、赢得价值、产生魅力、形成动力,发挥提升和驱动人与人类社会实现进步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契合和体现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精髓要旨。它既是从长期历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又是对科学社会管理和政治文明建构的高度理论概括。此中,“法”与“刑”的含意不言自明,而对“礼”与“德”的晓喻和知解,则往往就各有管窥、多见歧义了。

实际上,无论是“礼”还是“德”,尽管其分属于制度范畴和精神层面,但在本质上皆为文化的升华与延伸。而文化的效能和使命,始终都在于为社会立“制”,给精神澡雪,使思想闪光,让行为高尚。这是文化的品格,更是文化的责任。在任何时候,文化都必须具有这样的禀赋、发挥这样的作用。惟其如此,“礼”“法”合治、“德”“刑”并施,才不失为驭政要略和治国良方。但前提是,这文化必须新颖、美奂、高尚、纯粹,闪耀时代精神,具有先进意识,深耕生活底蕴,激扬优秀品格。只有这样的文化,才是有光彩和有力量的,也才能真正温暖人心,赢得社会,激励创造,鼓舞前进,以至成为崇高的道德范本与不灭的精神爝火。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而且对文化的性质、品格、价值和作用,皆赋予了清晰的定位,进行了精睿的阐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认为,没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他说:“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特别是在对历史的回溯与总结中,他深悟到文化不仅在塑造人,尤其是塑造人的灵魂,而且也在塑造环境和社会,在赋予人以胆识、魄力、气质与灵慧的同时,也使整个社会充满了文明、理智、创造性和进取心。这才是任何财富和武力都不能替代的强大力量。而对于一个文明人和一个文明社会来说,只有这种力量,才是最可依恃与最有活力的。当这种力量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和一个社会的伦理杠杆时,这个民族和这个社会就必然会是文明的和智慧的,同时也充满了自豪与自信,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历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有地位有影响,不是穷兵黩武,不是对外扩张,而是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当某些西方反华势力总在怀着醋意而散布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时,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全球浩然发声:中华民族从来就没有侵略、扩张的文化基因!这不啻是一个具有千钧之力的历史结论,更能将一切不实之辞打成齑粉。我们不仅在汉唐盛世没有侵略过任何国家,就是到了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时,也对所到之处的30多个国家从未表现出领土要求和利益诉求。郑和率数万人众和数百艘船舰,不仅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等地,而且远及红海、麦加与非洲东部的索马里等国。所到之处始终坚持礼义相交、平等共事,决不以大欺小、恃强凌弱,这与欧洲殖民者举凡所到之处,无不占地掳财、烧杀抢掠,形成了鲜明对照。面对这样的文化传承,所谓“中国威胁论”根本站不住脚。

文化的强大渗透力和感召力,是民族和国家的思想芯片与精神火炬,也是每一个人和整个社会的伦理依据与行为准则。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赤忱报国的仁人志士,会形成那么多彪炳千古的灼言峻论,无不是由于文化浸润而所绽放的精神花朵和所敛结的道德果实。文化是无声的,有时甚至是无形的,但其立心铸魂的作用和力量却是刚性的、强大的,既无法回避,又无以替代。

价值观是一种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心性和灵魂的内驱与外化,既来自物质存在,又来自文化浸润。不过,在许多时候和许多情况下,文化浸润的作用和效能都更直接、更持久、更普遍、更重要。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中,尤为重视发挥优秀文化的作用。他认为,中国优秀文化是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粹质、精神宝典与道德砥石,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从优向善的道德观,尤其是以文明、和谐、爱国、敬业、仁义、廉耻、诚信、谦谨、公正、友善、平等、兼爱、变革、鼎新等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凡此种种,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时代怎么发展,社会如何变迁,作为一个优秀的民族和一个高尚的人,都应当秉具这样的道德品格,闪耀这样的精神光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天外来客,而是以优秀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基因作为源流,以现实的时代变革与社会发展作为导向,以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美好的生活愿景作为目标的。所以,它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是可感的,又是可知的;既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的;既远在我们视界可及的天际线,又近在我们双脚踩立的热土中。而这一切的一切,最终都将以文化的形式加以表现和凸显。因为文化在任何时候,都是思想、意识、精神、观念、理想、追求、情愫、操守的总体现和总代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可以”所表达的那样: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惟在于它不仅赋有正确的导向和先进的意识,而且更有对时代的积极趋赴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而优秀文化所蕴含和所传播的,恰恰正是这种思想能量与精神内质。所以,传播、接受、消化、吸收优秀文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树立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价值观的形制是软性的、潜化的,但它的内质和作用却是硬性的、显豁的,由此决定了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与目标追求,并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致。雷锋、焦裕禄之所以是雷锋、焦裕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有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并由此而主导了他们光辉的人生与崇高的追求。据媒体报道,某大学的一位新生,在入学仅三个月后便无厘头地自杀身亡了。究其原因,竟是因其把人分解为一个个分子、粒子,由此而得出生命毫无意义的结论。这是典型的精神迷失症。如果他具有相应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教养,就绝不会如此看待人生和如此评判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仅仅把人看作一个“粒子团块”,对所有的事物都褫去其人文蕴含,单纯还原到分子、粒子的状态,由此而得出的结论自然是偏执和消极的。这一事例无疑会引发人们的深刻反思,并促使有关各方采取措施,强化人文教育,使学生在文化经典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感悟中完善人格,积极进取。

文以载道,文以养心,文以励志,文以化人。优秀的文化产品和积极的文化传播,能够极为有力、有效地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进而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引擎和内驱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寄予厚望,不但极其重视,而且亲力亲为。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以,我们必须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者:山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艾 斐

上一篇:河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接待3000多万人次
下一篇:廊坊市开展“我家40年”善美家风故事暨文明家庭事迹征集展示活动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