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价值观要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从而转化为每个人内在的道德要求与外在的自觉行动,更需要从实践层面着力探索价值培育的“着力点与主场域”。而“社区建设”的兴起则无疑为这一诉求的实现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区融入 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贯彻体现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如何将意识形态的宏大理论叙事转化为日常生活场景,如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俗化,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当务之急。在社区重要性凸显的情况下,探索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区融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社区向度
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社会和个体层面都需要一种价值引领。当前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和自觉践行,归根到底取决于其满足人民利益和愿望的程度,取决于其能否以间接、融渗的方式,实现由理论形态向大众实际生活世界的回归,并进行有效地引领和提升。因此,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生活的对接,是其培育和践行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要求。
在经济繁荣、利益分化、社会多元的现实环境下,个体的思想活动渐趋复杂与多变;围绕着各种利益诉求和矛盾冲突的解决,价值取向更倾向于实用;也更加关注和重视个体利益和感受,并以此作为价值评判尺度。这无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作为“观念化意识形态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只有深入到现实的日常生活场域,才能更加切合个体的价值诉求,并在多元文化碰撞和主体价值实践中,充分彰显其优势,并成为个体的自觉遵从。
作为一种内在的价值尺度,核心价值观地位的确立和主导功能的发挥,必须基于社会的价值要求与个体价值认同、个人的行为选择和自我道德评价的统一。从这一角度来说,核心价值观要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从而转化为每个人内在的道德要求与外在的自觉行动,更需要从实践层面着力探索价值培育的“着力点与主场域”。而“社区建设”的兴起则无疑为这一诉求的实现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在既定的框架下,社区既是生活场域,也是承载党和国家发展目标的载体。基于社区生活的微观性、现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加准确地感知现实的发展变化,更好地体察和满足个体的价值需求,自觉地实现对社会生活的价值引领。
城市社区发展的价值诉求
社区的本质不仅在于其地域结构,更重要的在于其成员在共同环境和互动中所形成的社区意识。然而,社区制改革推行十多年来,传统管理体制与现实社会摩擦纷争不断,社区的发展面临文化与价值认同的危机。就现实来看,体制变革带来的社会多元化发展,赋予了个体更多的选择和自由的空间,价值取向的多元似乎不可避免;受多元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居民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弱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极大发展,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居民的道德素养和价值取向。流动的加剧、社区异质性的增强,导致了在社区问题上的看法与价值判断的分歧;同时利益的多元化也加剧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冲突,矛盾的复杂性也在不断加深。另外,社会流动的加剧和现代性的急剧扩张也在冲击着传统的共同体意识和情感联系。社区主流价值导向的弱化,人文关怀的缺乏,都将危及社区系统的良性运转。
城镇化进程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与丰富,更要体现在精神生活的丰盈。社会的和谐不仅需要多元的宽容,更需要价值共识的塑造与形成。社会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了理想信仰的重要性,个体的精神生活若缺少社会大环境的观照,深刻的社会变革将会招致信仰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从而可能带来真正的社会危机。在当下的社会发展中,社区建设必须探寻一种改善社区氛围和邻里关系的方法和路径,以重建美好的地域共同体。这就要求社区发展必须从根本层面上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其成为社区改革创新的基本遵循,以保障和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从而促进社区居民自由而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生活的现实路径
以社区居民为核心,促进社区发展理念的转变。当前价值共识的认同机制已从传统的政治动员模式转向社会管理模式,其主导思想强调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性的激发,通过主体的积极参与,增强价值自觉意识,从而寻求对于共有价值的认同。在这一模式之下,社区发展理念由“管理”走向“治理”。社区场域下的治理谋求政府、居民、社会组织等对社区事务的合作管理,以增进社区公共利益,这一目标的实现显然有赖于居民积极有效的参与。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提出,为人民赢得更多自由空间创造条件;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也需要公民社会增强自治能力,增进人文关怀,致力于自身的成长。因此,核心价值观的社区融入应以社区居民为核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居民的价值实践,正确应对和处理现实条件下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从而使社区在价值共同体的深层意蕴上实现融合。
积极致力于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的供给。社区不仅是生活场域,也是实现政府发展目标的载体。居民社区满意度的提升和社区认同感的增强,都有赖于社区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功能的完善。其中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居民满意度的重要来源,也是建立社区归属感的基础;而社区物质和精神方面服务的投入,不仅为人们创造了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还能够不断提升社区文化发展水平,增进社区成员的人际交往,密切邻里关系,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社区主流价值观的聚合与形成。因此,要积极强化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的供给,最大限度地整合社区各类资源,不断增进居民各类需求的满足。
改进社区文化的阐释与传播方式。社区文化以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为指向,有利于实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现实生活舆论场景的进一步融合。基于文化约束的“软性”特质和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必须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注重实际效果。一方面,应以积极健康的文化引导居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内容和载体,使价值观能够深入社区,充分展示其理论魅力和价值导向功能;另一方面,应注意改进文化“叙述方式”,把价值理论转化为一种生活叙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化的目的。
推进社区组织体系健全与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区的贯彻实现,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增强,都需要有相应的组织作为中介进行持续的督促与干预。社区组织的存在,架起了社区多元主体沟通、互动的桥梁,有助于增进政府与居民、居民与居民间的交往和联系,从而更好地满足个体的需求,增进社区融合。在价值多元、利益冲突加剧的情况下,社区基础秩序的重构还必须基于价值主体的良性互动与价值关系的有效调节。为此,要积极促进社区多元组织的生长发育,尊重社区每一组织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其价值整合与协调等功能,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广泛的组织基础。
以制度体系激励保障价值主体的自觉行动。制度所蕴含的规则、程序、道德和伦理等内容为主体行为提供了一种规范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的主流价值形态,要想得到广泛、稳定、持续遵从,不仅依靠宣传与服务,更要通过相应的制度对其基本原则、精神和理念加以标识和体现。无论是以国家的政策、法规为代表的制定规范,还是涵盖社区内习俗、常规和惯例等内容的社区自有规范,都是社区价值弘扬必不可少的制度体系基本构成。二者的结合,也是实现国家权威性和社区自主性统一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基本遵循的必然。
(作者为中共徐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杨晓梅、李少斐:《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生活世界》,《理论与现代化》,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