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什么立家规
光明日报记者 王昊魁
家规是治家教子、立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家规正则家风正,家风正则家道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规、家教、家风的教育和传承,《诫子书》《颜氏家训》《朱子家语》《治家格言》等传统典籍,生动彰显了家规、家教、家风的独特魅力。
传统家规并非故纸堆中的文物,对现代人来说,家规仍有很高的价值。作为国人曾经的生活指南与生存的理想途径,家规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天津,市民参观家风家规展。李胜利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家规》。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家规家训书法展上,祖孙一起观看廉政楹联。郑帅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抓住扭转社会风气的关键,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日前,王先生带着孩子慕名来到浙江金华金东区山头下村,“到这里想让孩子现场体验传统的家风家规,更多地接触优秀的传统文化。”山头下村是南北朝时期重臣沈约后世子孙的聚居地,以13则《沈氏家训》闻名,每逢节假日,许多人会慕名来此,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
如今,在浙江还有不少这样的好家规家风景点。走进浙江余姚的王阳明故居瑞云楼,在正堂前抬头可见“吾心光明”四字。“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这篇写给长子的家书,是王阳明著名的家规“三字经”,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怎样做人,如何做好人。
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表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值得继承和弘扬的方面就是家规、家教、家风的建立和培育。现在很多地方重视这个问题,既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体现了对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
家规严则家风正,家风正则社会风气、政治风气正。中央党校教授王杰说:“现在各地普遍重视家规家训,就是抓住了扭转社会风气的关键,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现在,各地重视家规家风,弘扬优秀家规,涵养新时代的美好家规,是落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永胜表示。
党员干部要善于把廉政文化优势转化成实际行动
浙江宁波海曙区以多种形式大力弘扬优秀家规家训,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廉洁齐家”意识。鼓励各级党组织开展以“家规、家风、家训”为主题的专题党课;组织党员干部集中观看《郑义门》《王阳明家规三字经》等家规家训教育片,增强纪律教育的文化感染力。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说,好的家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党员干部要善于把廉政文化优势转化成实际行动,用实践诠释党性的真谛。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规定:“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
湖南省廉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邓联繁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与宗旨观念的重要渊源。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与宗旨观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因此,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党性修养、作风建设。
挖掘各地传统家规的文化内涵,形成中国特色的家规文化体系
“让优秀的传统家规绽放鲜活生命力,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其焕发新的活力。”李永胜说,治国先治家。优秀家规对党员干部的品性、修养和权力观有重要影响,应立足现代文明与时代进步的高度,从中发掘体现正确义利观、权力观、价值观的内涵,弘扬劝人向善向美、勤俭持家、遵规守法、廉洁自律、忠诚公正等思想内容,为社会公序良俗构建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
2017年3月,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编写的《中国家规》正式与读者见面。有专家评价说,读该书可以“从生动讲述中感受文化之美”“从家训警言中感受思想之美”“从现实触摸中感受传承之美”。
传统家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虽历经岁月洗礼,但其本质内涵在当今社会愈显珍贵。庄德水表示,当前,应深入挖掘各地传统家规的文化内涵,形成中国特色的家规文化体系。应推进传统家规内容的社会化,把传统家规要求与基层治理机制相结合,让传统家规在治理实践中得到继承发扬。要实现传统家规的制度化,把核心性要求纳入当地廉政制度要求,提升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规范。
“身边传故事,家规成标尺”
——浙江传承优秀家规家训涵养清风正气
光明日报记者 陆健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英桥王氏一族传世七百年,家族廉勤正直、孝亲敬长、推崇义举、遵守国法的良好家风代代相传。明清以来,英桥王氏为官者不下五十人,官声清越,至今仍英才辈出。
让优秀传统家规绽放鲜活的生命力
福建莆田,村民在东大村家风家训馆参观。新华社发
“身边传故事,家规成标尺。”龙湾区纪委负责人说,通过挖掘英桥王氏家风家规精华,打造了英桥王氏家风家训馆,将其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好家风、好家训。
浙江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在闭塞偏远的乡村,也随处可见“明礼重学”“耕读传家”的古训、木匾或石刻,高悬老宅门楣。近年来,浙江不断挖掘、传播、践行家风文化,并注入新的内涵,处处可见好家风。
“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900多年前,被誉为“江南第一家”的郑氏家族,便以崇尚清廉的家规治家,长达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浙江创制完成了15集廉洁动画片《郑义门》,于去年3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该剧采用古装动漫形式,深入挖掘“郑义门”家规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用生动的故事表达家风和规矩的重要性。据介绍,浙江各地先后挖掘整理了兰溪诸葛村、金华吕祖谦、永康胡则、临安钱镠、余姚王阳明等传统文化名人的家规家训,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摄制成专题片在中央纪委网站播出。
2016年12月,浙江召开党员干部家风家规建设现场推进会,以家风家规“进教育培训、进组织生活、进先锋承诺、进考核评议、进村规民约、进社会风尚”“六进”措施,进一步兴起立家规、正家风、严家教的热潮。作为党员“党性体检”必检项目,党员践行家风情况被各地党委组织部门纳入“大数据库”,将家风建设情况作为综合研判干部品德现实表现的重要依据,作为党员先锋指数管理、党内民主评议的重要参考。
目前,浙江各地正在广泛开展以传承优秀传统家规家训为主题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推动传承优秀文化融入百姓生活,使之知古鉴今、心存敬畏和戒惧,讲规矩、守纪律,涵养清风正气。
“一生之计在于勤”——《夹山治家格言》入脑入心
光明日报记者 龙军 禹爱华
“头顶仁道走路,胸怀勤俭持家,不贪无义之财,坚持清白传家。”这是湖南省石门县夹山镇杨坪社区居民杨群康家的家训,一代代流传至今,在当地传为佳话。2016年12月,杨群康家庭入选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杨群康的女婿易先庆说:“自古以来,夹山一带就有格言治家训导后人的传统。不同姓氏的家族,家训各有不同,但思想主题高度一致:扬善德,正家风,育后人。”
夹山镇辖12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总面积187平方公里,有居民1.5万户共计5.6万人。从2011年起,当地政府向群众广泛征集治家格言,经过反复筛选,十易其稿,整理成65句880字的《夹山治家格言》,言简意赅、朗朗上口。
夹山镇格言治家理事会会长夏德松介绍,镇党委政府统一印刷了《夹山治家格言》2万余份,免费送给镇里的每个家庭和单位,或张贴于村组宣传橱窗,或制成牌匾挂在客厅。一时之间,“学格言、讲格言、行格言”成为夹山新时尚。
“夹山父老,诲汝谆谆。治家格言,字字千金。传家二字耕与读,败家二字盗与奸,破家二字淫与赌,守家二字俭与勤……”《夹山治家格言》被编成乡土教材,供当地中小学校采用。治家格言通过孩子们口口相传,逐渐入脑入心。各学校通过班队会、广播会、晨会等多种形式,宣讲治家格言。同时,学生又将格言带进了家庭,影响了家长。
这些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大量农田粗放耕作,土地利用率较低。这让杨坪社区56岁的村民丰远柏十分忧心。2014年起,他和同村的陶文平、陶珍生一起,先后成立了石门县腾达土地专业合作社、金穗农机专业合作社、鑫兴粮油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勤劳致富。现在,全村42户全部入股了合作社,村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一生之计在于勤。”丰远柏说,“我最喜欢《夹山治家格言》里的这一句。勤劳是祖祖辈辈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家规与国法
作者:崔永东(华东政法大学司法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家规”即家内规矩,“国法”即国家法律。两者各有自己的领域,对稳定家族秩序和国家秩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家规提倡“孝道”价值观,凸显家族利益至上,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国法提倡“忠道”价值观,凸显国家利益至上,重视忠君爱国、无私奉献。
家规与国法之间在功能上又可以互相支撑,在内容上也可以互相补充。儒家的传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家国同构”的背景下,“移孝作忠”是完全可能的。“家规”重在“修身、齐家”,“国法”重在“治国、平天下”,一个恪守家规的人必然能够遵守国法。在此层面上,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形成了某种“同构”关系。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家规连着国法。家规是治家教子、修养心性、立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家训”“家戒”等内容,家训的内容旨在要求家人“必须怎么做”,家戒的内容旨在要求家人“不能怎么做”。以山西闻喜历史上著名的《河东裴氏家训》《河东裴氏家戒》为例:“立志向善,做贤子孙。贻谋燕翼,勿忘祖恩。”“人生百行,孝顺为先。”“置身社会,公德第一。爱惜公务,遵守序秩。时时警惕,留心错失。”“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丰家裕国,莫此为先。秃惰奢靡,祸害无边。”这就阐明了在家修身与在外治国的关联性,揭示了家规通向国法的功能性价值。
明末清初的朱柏庐所撰《朱子家训》,被誉为家训中的经典,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立身处世之大成。诸如“自奉必须俭约”“勿贪意外之财”“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于信也”等,揭示了家规与国法之间在内容上互通、在功能上互补的道理,令人感受到二者之间互为“统一体”的气质。
单从历史上看,家规与国法存在着很多的共同性,因其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鹄的,维护儒家伦理秩序成为其共同的使命。无论是家规还是国法,它们都将儒家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成了制度安排(家规属于家族制度),使道德的“软约束”与制度的“硬约束”完美地结合起来,靠制度的力量来督促人们积极践行儒家道德,从而形成一种具有良风美俗的社会秩序。
家规的广义解释是家族法规,它并非今天单个家庭意义上的,而是所谓“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制定的法规,或称宗族法规。宗族法规除了贯彻儒家伦理精神外,还凝聚了基层族群的“基本共识”,这种共识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习惯性观念和规则,它们成了支配基层族群社会生活的“活法”。
在古代中国的广大基层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往往是靠宗族组织依据“活法”进行调解之类的“准司法”活动加以化解的,此类准司法活动也可称之为“社会司法”。由于基层社会组织在当时有着较大的权力,如政治权、经济权、调解权、惩戒权等,因此有足够的能力来化解纠纷、维持社会秩序。这就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奇特景观:不论上层社会如何改朝换代、剧烈动荡,而下层社会却往往秩序井然、超级稳定。这就是“活法”或家族法规的力量,也是“社会司法”的力量。这再一次说明了一个道理,家族法规与国家法律虽然在内容和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具有目标上的趋同性。
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从主流上看,家规与国法有着共同的精神纽带,即儒家的伦理道德。家规与国法共同将儒家道德加以制度化,体现了德、法共治的价值取向。这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可见,我们党非常重视中国德法共治传统的积极功用,强调德治与法治并用,追求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如果说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国法完善的话,那么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则有赖于家规(家族法规)的完善了。因此,为了重塑家族法规,我们有必要为其注入新时代的内容,使其适应新的时代,并结合基层社会组织的重建,使古老的家族法规在整合基层社会秩序方面焕发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