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实践
把“软要求”变成“硬规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综述

         新华社记者 罗沙 黄小希

   将于今年10月1日施行的民法总则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开篇第一条,被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

  国家和社会治理中,法治与德治就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在全社会凝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气神”。

  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

  “罄竹法语”——广东东莞长安公园的一处景观:一个形似古代竹简的雕塑立于花丛中,“翻开”后,上面印刻着中国古代法学家的治国理念和格言名句。

  这是东莞首个以“法治”为主题的公园。“普法小广场”“法语敲窗”“良法善治亭”“法墨长廊”等数十个核心价值观景观,巧妙融入公园的线路和自然环境中。公园所在的东莞市长安镇党委委员张冲说,长安镇把价值观融入公园建设,希望人们在游憩中体悟法治脉络,感受法治精神。

  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二字分量深厚。

  “法治信念是对法治所蕴含的价值观高度认同的心理机制。”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戴木才看来,一个人的道德觉悟提升了,就会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社会的道德水准提升了,法治建设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为法治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山东省近年来积极探索加强道德文化领域相关立法,深入实施“四德工程”和乡村文明行动,以修订完善乡规民约为切入点,以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为重点,大力推动移风易俗。

  江西省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法院、媒体、银行等部门共同建立“法媒银·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成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重要载体。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彭静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用善法有力支撑核心价值观建设,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公民和全社会的道德水准。

  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配偶因高利贷、赌博、吸毒而负债累累,离婚后另一方还要帮着还债?今年年初,司法实践中涉及夫妻共同债务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引起人们的讨论。

  2月份,最高人民法院对相关婚姻法司法解释作出补充规定,强调虚假债务、非法债务不受法律保护。同时,最高法下发通知,要求各级法院正确适用法律,在家事审判工作中正确处理夫妻债务,推进和谐健康诚信经济社会建设。

  “公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司法就是最后一道防线。唯有充分用好法律这道“硬规矩”,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有效转化为人们的实际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道德与法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蹄疾步稳、扎实推进。

  促“和谐”——反家庭暴力法设立人身安全保护令等制度,为维护和睦家庭关系筑牢更加完备的法律屏障。

  立“诚信”——刑法修正案(九)“重拳”打击考试作弊等行为,守护公平诚信的道德底线。

  讲“文明”——网络安全法在总则中明确,“国家倡导诚实守信、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推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扬“爱国”——司法机关依法办理侵犯“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权案、邱少云亲属提起的人格权纠纷案,发布保护英雄人物名誉权典型案例。

  ……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断转化为法律的精神、宗旨、原则,法律更好地体现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公民的价值准则,推动社会主义道德的养成和践行。

  “道德践行离不开法律约束。从基层普法工作做起,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树立起的鲜明道德导向。”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桃林镇白岭村第一书记张金韶说。

  让核心价值观成为百姓生活基本遵循

  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苎园村口,开杂货铺的村民黄锦文说:“出门不用锁门,回来后家里东西一样都不会少。”

  当地百姓的安全感,与“全民参与”的法治意识密切相关。古田全镇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平安”的良好氛围,县里司法部门还牵头为镇里每个村聘请一名律师作为法律顾问。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各方面工作呈现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

  政府带头讲法。2016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意见》,将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规范化、长效化,进一步促使国家工作人员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百姓自觉用法。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的《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风尚”。

  从出台八项规定,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关键少数”带头走正路扬正气,发挥上行下效的带动效应;

  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到制定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全民行动、人人参与的局面不断形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共识是实践的动力。

  放眼神州,持续深入推进的法治宣传教育和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带动人们发自内心信仰和崇敬宪法法律,树立良好道德风尚,共同开创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局面,共同描绘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图景。

  (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


上一篇:志愿服务迎盛会 倡导文明新风尚
下一篇:志愿服务打造城市优美环境 喜迎“5·18”经贸洽谈会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