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组学习 >> 文件
中共廊坊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中共廊坊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1月18日中国共产党廊坊市第六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1.“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一是经济实力效益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8.3:44.6:47.1调整为2019年的6.7:32.9:60.4。4家钢铁企业产能全部退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现代服务业加快壮大,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态势初步显现。二是协同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交通、产业、生态三大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圆满完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保通航任务,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全面推进;北三县与通州区协同发展规划体系编制完成,产业对接成效显著,医疗教育资源合作逐步深入;强化雄安新区周边区域管控,积极开展交通互联、生态修复、产业配套等工作。三是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上档升级,城镇化率达到61.3%;县域经济发展实力明显增强,全部县(市、区)一般公共财政收入均迈上10亿元台阶;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发力,乡村环境明显改观。四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突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前完成“十三五”空气质量目标任务,蓝天保卫战重点工作全部完成,稳定退出全国重点城市倒排前十;水环境质量逐年向好,超额完成国家“十三五”劣V类断面控制比例考核任务;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可控。全市域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清零,基本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气代煤”“电代煤”改造完成超100万户。森林覆盖率达到33.86%,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五是改革开放卓有成效。“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双创双服”“三深化三提升”“三创四建”活动接力推进。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成为全省唯一连续8次获得“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市”称号的设区市。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对外贸易稳中提质,“5·18”经洽会品牌效应日益增强。六是民生福祉持续改善。2019年全市1937户、484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前一年全部脱贫。连续实施民心工程,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全省领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七是社会治理扎实推进。我市成功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大厂回族自治县、文安县入选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坚决当好河北首都政治“护城河”排头兵,拱卫首都安全,信访维稳、扫黑除恶成果明显,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平安廊坊、法治廊坊建设不断完善。严格落实京津冀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加速恢复增长态势。“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市上下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新时代推进全面建设经济强市、美丽廊坊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未来1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省委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展望二〇三五年,全市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新时代经济强市、美丽廊坊。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成效,基本实现与京津一体化发展。全市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转化实力、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都市现代农业为重要补充的现代产业体系;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廊坊目标基本实现;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新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廊坊贡献。

谋划推进廊坊“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特别是对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对廊坊发展的新要求,不负厚望重托,努力实现与区位优势相匹配、与经济基础相对等、与省委要求相适应的高质量发展,开启我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实施民心工程,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协同发展。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统领,推动北三县与通州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推动临空经济区开发建设提质增效,推动南部县(市)与雄安新区联动发展,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把当好河北首都政治“护城河”排头兵作为政治之责、为政之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协同发展取得新成就。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完善,城乡空间和功能格局进一步优化,重点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基本完成,轨道、公路等交通路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卓有成效,与京津公共服务落差逐步缩小。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更加优化,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临空经济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持续放大开发区品牌效应,做优壮大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引擎。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幅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三、主动服务和融入重大国家战略,区域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

7.加快推动北三县与通州区高质量协同发展。严格落实“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要求,着力从服务上抓提升、对接上下功夫、融合上促深化。构建快捷高效轨道、公路交通网络,全面提升跨界道路通达服务水平。深化联建联防联治,严格控制蓝绿空间比例,依托北运河—潮白河生态资源,构建绿色游憩体系,打造首都生态安全屏障。抓好燕郊高新区、大厂高新区、三河经开区、香河经开区等承接平台建设,引导企业精准对接、有序转移,实现产业协作互补、融合发展。促进北京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北三县延伸,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健全完善各层次对接合作长效机制,推进人员流、物资流、信息流等要素市场一体化。

9.扎实推动南三县与雄安新区联动发展。全面落实《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严格落实三条控制线要求,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防止沿交界区域无序增长,实行统一负面清单管理。加强流域生态修复、水系联通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打造新区周边优美自然生态环境。推进南三县国土空间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与雄安新区规划体系的全方位对接。根据雄安新区的发展定位,在引进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大健康、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基础上,立足南三县现有产业基础,积极与新区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合作,在传统产业领域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创新型产品,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促进南三县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推进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持续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深化与北京产业链互补合作,推动京廊产业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坚持锻长板补短板,加快构筑具有更强创新能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抓住龙头企业和核心产品,着力打造新型显示、大数据、生物医药健康、汽车零部件、食品等一批重点产业链,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超前布局石墨烯、区块链、量子通讯等未来产业链,抢占发展制高点。提高供应链协作配套水平,强化供应链安全管理,推进供应链智能化发展,稳定供应链,畅通产业循环。强化要素支撑,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

1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着力发展信息服务、商贸服务、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等服务业,进一步加快全国现代物流重要基地建设,打造京津冀现代商贸物流基地。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着力发展健康养老、文化体育、休闲旅游、家政服务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五、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15.强力推进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以“京津研发,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为方向,深入对接京津创新源头,最大限度吸引京津创新资源向廊坊集聚,加快科技成果在廊坊落地转化。围绕廊坊重点产业发展方向,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共建园区。主动对接京津科技创新型企业,鼓励在廊坊设立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等分支机构。加快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深入实施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开展创新改革政策研究与推广应用。开展创新型城市创建活动,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

17.不断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围绕主导产业对科技创新和成果中试转化的需求,推动建设一批企业研发机构、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升廊坊在“研发—孵化—中试—成果产业化”全链条上的支撑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并形成良好经济效益的企业进行扶持。鼓励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加快形成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

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

19.畅通国内大循环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破除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流通障碍,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依托强大国内需求,聚焦京津两大市场,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充分释放内需潜力。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21.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统筹用好各类资金,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等领域短板。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民间投资投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领域,投向国家鼓励和支持产业领域。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投资项目库,动态完善在建、新开、储备“三个清单”,健全推进和保障机制,形成在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滚动发展、压茬推进格局。提升企业开办速度,提快项目落地速度,提高要素保障能力,打造良好投资环境。

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增添发展动力活力

23.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及其他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动态调整环保监管正面清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坚决破除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不断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政策,实施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全面落实各项援企惠企政策,精准解决企业发展面临难题,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积极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进一步完善紧密、常态、畅通的沟通对接机制,用心用情用力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25.全力稳外资稳外贸。全力支持服务外资外贸企业,进一步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扎实推动外资外贸企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以临空经济区和14家省级以上开发区为载体,以“5·18”经洽会、进博会、深圳高交会、厦门投洽会等为平台,全力引进一批优质外资项目,保持利用外资持续稳定增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有序推进钢铁压延、建材、家具等传统优势产能“走出去”。推广“龙头企业+跨境电商+海外仓”发展模式,做强跨境电商示范企业,做大公共海外仓平台,做优外资出口企业。切实保障外贸产业链和供应链畅通运转,有效扩大商品出口份额。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进口,促进进口与产业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需要。

八、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27.加强粮食生产。落实粮食安全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保障重要农产品和农副产品供给安全。开展粮食节约行动。

29.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科学合理确定村庄发展方向,精准施策,分类实施。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健全农村公路管理长效机制。统筹农村水、电、路、气、通信和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因地制宜深入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善提升村容村貌。依法依规推进“空心村”治理,维护村民合法权益,就地治理,整治提升。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九、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31.持续强化污染防治。强力推进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传统产业、高排放机动车和涉气工业企业污染深度治理,实现稳定达标排放,推进臭氧和细颗粒物协同控制,持续消减重污染天气。加强水污染流域治理,主要河流国控断面全部消除劣Ⅴ类水体,重点河段逐步恢复“有水有鱼有草”目标。加强县城雨污分流建设,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严格管控地下水超采。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和土壤生态环境管理,完善土壤环境监测、评估、预防和执法体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坚决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要求,严肃查处破坏生态环境案件。

33.全面实现资源高效节约利用。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加强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重控制,稳妥推进水价改革,完善阶梯水价等调控政策,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构建废旧物资和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加快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省级及国家级园区全面推行能源梯级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

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成效

35.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落实国土空间规划,推动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有机衔接。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构建以中部都市区为核心、南北两翼带动、多点支撑的空间格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优化生态功能布局,构建环首都、环雄安绿色生态屏障。完善规划法规政策体系,强化规划监督实施,严格审批和监管,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37.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县城扩容提质,以补短板强弱项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增强聚集发展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完善体制机制,以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培育形成一批与京津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县域产业集群。规划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小镇,把特色小镇打造成稳增长调结构的新亮点、体制机制改革的新阵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统筹职住平衡、基础配套、公共服务,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十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39.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制度化。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实施文明创建提升工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加大“扫黄打非”工作力度,确保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

41.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快建设全产业链影视基地、高端演艺基地、文创产业基地、京津冀(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文化旅游基地等五大文化产业基地。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发展壮大以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演艺、数字出版等为代表的各类新型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系列本土优秀文创产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十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43.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坚持多劳多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工资性、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力度和精准性,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资集体协商和企业薪酬调查制度,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发展慈善事业。

45.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补齐教育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探索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全市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引进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能力素质。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47.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做好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巩固提升“六个全覆盖”“三个常态化”水平。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深化产业、就业、科技帮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

落实国家安全战略,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化社会治理改革,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坚决扛起河北首都政治“护城河”排头兵之责,努力以廊坊之稳拱卫首都安全。

49.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化解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应急管理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持续开展危险化学品、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强化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健全追溯机制。强化生物安全保护。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51.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完善群众参与的制度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整合资源力量,强化精细管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巩固扩大乡镇街道和基层综合执法改革成果,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健全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健全农村、社区组织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深化智慧平安社区建设和智慧交管建设,加强物业管理和出租屋管理。

十四、强化组织领导,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53.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政治站位,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纪委监委监督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树立正确用人导向,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加快干部年轻化进程,完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深化常态化政治性警示教育,加强政治巡察,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55.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提高人大履职能力,增强人大整体功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民族地区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做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优势和作用。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持续深化宗教治理,扎实开展“双创四进”,完善“三项制度”。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建设,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坚持党管武装,扎实做好双拥共建工作,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自觉服从服务国防军队建设、“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和外交大局。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市人民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与市委同心同德,凝心聚力、拼搏进取,全面建设经济强市、美丽廊坊,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中共中央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
下一篇:关于《中共廊坊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